笔者来奥克兰定居後,开始几年,总为没处淘书而颇感落寞。奥克兰有不多几家华文书店,规模都差不多,各有特色。由於货源远,运费贵,成本高,且读者相对有限,市场不大,可说都是惨淡经营,很不容易。五年前在文化沙龙集会上巧遇新西兰华文书店店主方华,他是做媒体文化出身,於是不时到他店里坐坐。有一次我们正在聊天,来了一老一少两位女士,看了书架上的书之後,问有没有儿童启蒙和幼儿培育方面的书籍。方华问他们是不是知道书名,指定要买某一本书。她们说没有,只是要买一些此类书籍。方话说请过几天再来看看。过了一段时间,书店里出现了《刘姥姥话育儿》等一批读物,甚为畅销。为何?因为它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可见方华是个有心人。这种经营方式就有点书肆的味道了。 以往的书肆,是读书人乐此不彼的场所。鲁迅在《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後作》中说:“疑其颇别致,於是留心访求,但不得;常维钧多识旧书肆中人,因托他搜寻,仍不得。”书肆中屡求不得的书,方华却有办法搞到。 2009年,在Dominion Road的战争纪念馆,方华首次举办新西兰读书文化节。众多文友都抱着看看再说的姿态,心中没有底。渠料竟盛况空前,周末两个整天参观者和购书者如潮。不仅新西兰政要,中国使领馆代表到场支持,更有易中天这样的名嘴讲演“中西方文化差异”。直到第二天晚上9点钟还没散会,听众向易中天连连发问,其中一位青年从基督城坐飞机赶来,听完课後马上要飞回基督城,第二天一早还要上班。笔者对此印象十分深刻。 为了推动奥克兰的文化人之间的交流和切磋,方华又建立了玛克威出版社(Mykiwi Publishing House)。笔者有幸在那里把自己在新西兰期间的文字集结成书。其间每天我赶到方华店里,编排校对自己的稿子,这时他的书店又成了我的临时书斋。不过,书店毕竟要做生意,他卖他的书,我校我的稿子,互不相扰。休息时侃会儿大山。 玛克威出版社成立之後,除出版了拙作《士林心语》外,还出版了东方客的《旅途散草》,华文沙龙合集《给你一片云》,读书文化节徵文得奖文集《白云黄鹤》,《云帆情怀》,以及戴维王的《母亲的手》、《拾贝》和《玛克威生活月刊》等作品。上面所说的《刘姥姥话育儿》就是方华专为读者的需要特意约稿出版的。至此,方华的经营范围和策略,对文化事业的推动,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书肆和书店了。 由於各种原因,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到那间书肆里去了。听说不久方华又要举办书展,怎麽也得抽空过去一趟,一来叙叙旧,而更重要的,看看他准备了些什麽好书,先睹为快。 中国人把痴迷於读书的人叫做书獃子(这名字叫人又爱又恨)。无独有偶,老外把这类人叫书蛀虫(book worm——即书里的蠹虫)。方华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任务是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提供好书。 书肆是个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据说四库全书的主编、大学士纪晓岚,文人学者到他府第找不到他,一准在琉璃厂淘书找史料。鲁迅一生去了琉璃厂480次,购书总计三千册。 希望方华的书展,能办成一个既精又广的书肆。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