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於亚洲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纽西兰的中小学教材在Year11以下简易了许多,尤其数学、科学两科特别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挑战慾和成就感。善於解数学题的孩子就代表他真的懂数学吗?如果老师的数学素养足够,应该在「数学原理」和「数学情境」方面进一步滋润这个孩子,单科跳级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更值得商榷的是,有些学业成绩优异的孩子,未经专家的审慎评估即跳过整个年级。诸多个案显示,因不适当跳级而造成「知识漏洞」、成长困扰或学习压力的可能性颇高。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测试,以测量人在其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智力)。算法如下:将测得的「心智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再乘以100所得出的数值即为一个人的IQ。根据这套测验,正常人的智商大多在85到115之间;120~140属於智力优异,又称为「资优」;140以上为天才或近於天才。专家指出,资优者的出现频率约3~5%,天才则是万分之一。 资优教育专家一再呼吁,人类对天才所能做的是──不要扼杀天才;天才应该在适性、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以「多元智能理论」享誉「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他的论点突破了传统的用IQ来衡量人类智慧和能力的看法,强调人类具有八大项智能,不适合像身高、体重、血压或IQ那样测出一个绝对的数字来代表智能的高低。 由於幼儿教育、学龄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有针对性的提前学习、加快加广加深的教学风气越来越普遍,家长们对於IQ测验的培训课程又趋之若鹜,要判断孩子是否为资优或天才并不容易。其实,真正的资优或天才不需要经过特别的「加工」,即可显现出异於常人的能力和资质。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资优生或天才未能发挥潜能、未被发掘出来而成为「遗珠之憾」。 孩子要单科跳级或学年跳级,不能仅凭考试成绩优异即做决定,IQ、EQ(情绪智商)、健康情况、能否快乐学习都是重要的评估依据。跳级之後,由於年龄、成长经验、思维的落差,学习和人际关系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承受得住压力。贸贸然跳级可能使孩子陷入一场不公平的竞争,最常见的是「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如果承受不了压力,还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後果。 台湾师范大学的一份跳级资优生追踪研究指出,至少有两成的跳级资优生出现了适应困难的现象,原因不外是:一、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二、生涯觉知及决定能力不足,三、考试焦虑,四、低成就。 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体验的事情,孩子也有许多适龄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锻链。有一个15岁的中学生,学校里功课拔尖,却不会系鞋带、剪指甲,因为这些事情都由爷爷奶奶代劳。一位中学时跳级两年而最後被常春藤名校录取的女孩,中学时经常问同学:「怎样才能交到朋友?」学习语文、史地、数学和科学不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全部,如果把孩子培养成「知识的巨人兼生活的白痴」,这样的孩子将来如何能成家立业、安身立命? 台湾建国中学的一个数理资优班,其中有多位跳级生,那一年班上考上了六个台大医学系、十多位台大电机系。二十年後,在喜宴兼同学会上,当年资赋优异、人人称羡的一群大男孩分坐成两桌,个个变成了医生、工程师,并且为人夫、为人父。其中最优秀的那一个男生,默默地只顾自己吃虾,被老婆狠狠从桌下踢了一脚之後,才开始低头帮孩子剥虾壳!「资优又如何? 20年後,大部分资优生跟一般平凡的男人没有两样!」应邀参加的昔日恩师感慨在心里。 一个被逼着一路跳级的女孩,因压力而以叛逆、放弃学业向父母抗议,多年後仍然耿耿於怀。她说:「父母从不关心我心里想什麽,我喜欢什麽,我恨我妈妈,我觉得她是通过爱我来爱她自己,因为她可以向别人炫耀女儿是多麽聪明。」沉痛的告白值得父母们深思!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动人口号给迷惑了!很多时候那不是「赢」,那是「偷跑」而已。跳级与否,务必要审慎! 东京大学、法国高等师范、中国高考等按学业分数招生的终极目的是期待学生「大学成绩的最优化」。美国常春藤名校凭着学业成绩、课外活动成就和个人素质三大方面综合考量,录取并组合每一届最优的本科新生,以追求「学生毕业後社会成就的最大化」。後者顺应21世纪的竞争力态势,道出了「学业成绩并不是毕业後人生成就的最佳预测」。孩子在学科的学习方面「吃不饱」,是否应该在课外活动成就和个人素质方面做一些平衡和补强的工夫?而课外活动表现和个人素质正是「人品」的重要指标。 人生有许多美好的风景值得我们慢慢享用!跳级的得与失,是迷思,稍一不慎则可能成为「迷失」!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