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手机就是潜伏在身边的间谍」?——军营手机

时间:2014-11-06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专家建议,军队应禁用苹果手机等智能手机,现在一些部队要求军兵使用国内生产的手机

  现在,中央军委新修订的内务条令并未彻底将手机逐出军营,而是针对时机、场合和注意事项做出颇为人性化的限定。

  中国军人使用手机情况日益普遍,成为部队保密的隐患。有专家发出警告,智能时代的泄密会从手机开始。
  解放军总政治部多年前就严令加强对军营资讯传播管理。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军队根本不可能完全将这一便捷的通讯工具拒之门外,如何防止手机泄漏军事机密?
  在愈发开放的世界中,封闭的军旅生活要「接地气」,军方也在思考:手机能否转化为作战武器?
  「一部处于关闭状态的手机,没有响铃,屏幕上也没有任何开机显示,话筒竟然被悄悄启动,潜伏在隔壁房间内听得清清楚楚。」20149月底的一次安全教育会上,通讯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番「窃听」演示,让讲台下副师级以上干部们惊诧不已。
  手机进入军营,所触发的争议已持续近20年。2014107日,中央军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信息安全工作的意见》,再次要求「全面推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
  201481日,《解放军报》的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可借助第三方账号登录,与QQ、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平台合作,降低了用户使用客户端的门槛。其推广词写道,「军报有多种读法,指尖轻划屏幕是一种时尚,展卷细嗅墨香也是韵味绵长。」
  这意味着,尽管手机等移动网络存在安全隐患,军方并没有如以往那样一味地禁止。当今,愈发开放性世界中,封闭的军旅生活要「接地气」,军方也在思考:手机能否转化为作战武器?

  「身边的卧底」

  新的「窃听」样式,以及信息化战争新模式的变迁,早已被解放军高层意识到。
  2012410日上午,东海舰队某支队一体化岸基作战指挥室,正进行一场数据链引导下的「红蓝」对抗演练。胜利在望,导演部却突然宣布:「红军」战败。
  《解放军报》同年517日的报道披露了真相,原来,「红军」指挥所内,一名参谋将智能手机带进指挥室。这一细节,早已被检查组悄悄地盯上,悄悄下令「蓝军」锁定这部手机。凭借技术手段,「蓝军」精确跟踪定位到这部手机,准确锁定「红军」指挥所,「发射导弹」彻底让「红军」指挥所瘫痪。
  进入智能时代,军方手机泄密变得更加容易:待机状态下,手机能与通信网络保持不间断的信号交接,产生电磁频谱,很容易被识别、监视和跟踪;即使处于关闭状态的手机,持有特殊仪器的技术人员仍可遥控打开手机话筒;制造过程中,手机芯片中也可能被植入特殊功能,只要插入电池,手机就会悄悄地把讲话接收下来,自动通过卫星发送给特定的接收站。
  20138月初的一天,驻守华南地区的某高炮部队政委张中华收到一条短信息,内容是当地一家基建公司发来的招商广告。如此凑巧?正是在前一天晚上,部队常委会上讨论新建宿舍楼等项目,涉及资金八百多万。
  后经排查,确实无人有意泄露会议的内容。会议上,只有一名负责后勤基建的干部使用智能手机录音。正是在这部手机中,技术人员随后发现已被悄然下载安装有「卧底软件」。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手机卧底软件」,不乏商家打着「官场、情场、商业竞争的最好帮手」的宣传语,四处营销所谓「卧底」软件——只要被悄悄安装在智能手机上,通过后台管理平台,就可以看到机主所有的短信内容、电子邮件、储存照片以及通话记录等信息,被监视者无所遁形。
  2001年以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多次公开发表警示性文章,诸如《戒除新兵手机依赖症防范泄密》等。军营之内,《小心你的手机》、《无形的黑手》等内部宣传警示教育片也轮番播出。
  为手机所困扰的不只是中国军队。军营生活相对封闭,各国军队都在经历着来自现代通讯技术的冲击。韩国国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至2012年上半年期间,该国军方共有3116人因为互联网或手机泄密而受处分,智能手机是泄密的罪魁祸首。因此,一度严禁军人使用手机。
  不过,严厉的禁令正因外部压力而放松。韩国kbs电视台201491日报道说,为阻止军营内虐待士兵等不人道行为,韩军开始试运行军中「公用手机」制度,这种手机是「一户一网」、「机号一体」,也只有通话和短信功能。

  「猫鼠游戏」

  「手机开始大规模进入军营是在2000年左右,真正带来冲击的则是在2010年左右。」北京某军事训练大队教导员张浦松记得,那时,智能机和3G等通讯技术纷纷投入市场,手机与互联网并轨。现在,泄密与各种思想对军营的冲击接踵而至。
  「手机是九零后新兵的命根子,他们不怕训练吃苦,就怕收缴手机。」张浦松说,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收缴、保管新兵的手机。
  趁着就餐时间,张浦松带领几名班长跑进新兵宿舍,翻箱倒柜,终于搜出四部手机,登记造册。
  「物证」面前,「犯了事」的新兵百般辩解,张浦松答应,待这批新兵两年后退伍时,统一发还手机。
  禁止使用手机到底有多难?每月数次的安全检查中,违规使用手机都被列为重点检查内容,一旦发现违规使用手机者,将在全大队通报,连队负责人也会被问责。各连队轮番实施安全保密教育,辅以反覆的大清查:手机如不按期主动上交,发现一部没收一部。
  几场清查行动之后,仍有漏网之鱼:窗外,放置空调压缩机的铁架子上,发现了两部手机,谁也不敢认领;疏通下水道时,水电班的士兵发现,一部「三星」牌的手机装在塑料袋内,用透明胶带牢牢地粘在井盖的背面;甚至,如电影中的情节,洗漱台上一大块肥皂被掏空,内部躺着一部小手机。
  「堵是堵不住了。」张浦松说,三年的新兵调查问卷都显示,入伍前上过网的战士比例都在98%以上,其中还有近两成的战士是「网虫」——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参军后,超过八成新兵的要求是,「训练之余能够上上网、聊聊天、打打游戏」。
  疏导之策也付诸实施。为解决打电话难的问题,部队花费近20万,建有「军营话吧」,与地方通信公司合作建设十几处IC卡电话亭。逢节假日,新兵允许对外打电话。他们依旧有怨言:「军营话吧」、IC卡电话亭的话机数量有限,不仅要排长队打电话,有「悄悄话」也不方便说。
  初入兵营,来自浙江宁波的吴坤自称「微信控」。每天,他会把趣事拍照实时上传至「朋友圈」,尤其是喜欢穿着军装自拍照,其父母也据此确认儿子,「胖了?瘦了?
  手机被收缴、统一保管后,一连数天见不到儿子在微信上的消息,吴坤的父母很担心,匆匆购买机票跑到部队,确认其子「一切安好」后才肯离去。
  疏,还是堵?当前,军队各单位的策略并不一致。南京军区出台《手机使用及保密安全管理协议》规定,只要由个人申请并经过团以上首长批准,所有官兵就可以使用手机,但需要填写《手机使用审查登记表》和《手机使用保证书》。
  这些政策落实到部队也具有一定弹性。有的部队执行严厉的手机禁令,规定战士和士官一律不得使用手机;有的部队则允许士官周末使用手机,其他时间「锁柜」,派专人统一收缴保管。
  当然,多数部队则对士官和干部「网开一面」,允许使用手机,但对硬件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可自购国产机型,不得使用智能机,所使用手机号码必须实名登记,必须与「中国电信」等特定运营商合作,只开放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
  这种管制式的「捆绑」政策,却带来新的安全隐患,由特定运营商提供的手机号码特征明显:一个单位几乎都集中于某一号段,大多是「连号」,这很容易遭到识别、渗透。
  「管好,也要用好它」?
  「手机就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间谍。」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韩旭东认为,手机具有强大的传递情报的功能,时刻都在寻找着有价值的情报。
  「手机和互联网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怎样用好它、管好它。」驻江南水乡的某装甲旅参谋长王越介绍说。
  现在,新修订的内务条令并未彻底将手机逐出军营,而是针对时机、场合和注意事项做出颇为人性化的限定。军营之内,彻底拒绝手机并不现实,不再一味的禁止,中国军队也开始思考如何将手机转化为战斗力,两种类型的军用手机应运而生。
  当前,少数一线部队已配备「三防」军用手机,防水/防尘、防摔、防压,电池待机时间也更长久,当然最重要的功能是带有加密技术,能够防窃听,军内更多地称之为「保密手机」。但其实使用功能却很单一,大多只能打电话、收发短信息。
  而具备传感设备、全天候对接卫星、GPS跟踪导航等实用功能的「作战手机」,只有极少数特种部队的特殊岗位才开始试用,毕竟,中国军队的通讯更多仰仗无线电、「北斗」等通讯系统。
  手机引发的全球性的信息变革洪流,让各国军队都无法置身事外。2007年夏天,阿富汗塔利班死灰复燃,发动袭击的同时,悄悄窃听英国驻阿富汗士兵的电话。英国《太阳报》报道说,一天深夜,一名英国空军军官的妻子,在英国家中突然接到陌生电话,传来恶狠狠的声音:「你永远也见不到你活的丈夫了,我们把他杀了。」这位妇女恐惧万分地给英国空军打电话,最后获知丈夫很安全。
  这一事件促使英军下令:全面禁止驻外军队使用手机。直到现在,英国驻外军人所有的电话都必须通过安全的军方电话线路。
  相比英军,中国军队对于手机的反应似乎更敏锐。早在2000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新修订实施,对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明文规定,「严禁将移动电话带入作战室、情报室、机要室、通信枢纽、涉密会场、军用飞机和舰船、重要仓库、导弹发射阵地等场所……严禁使用移动电话、寻呼机谈论、传送涉密信息。」
  已觉察到手机通讯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中国军方一份内部视频警示片反覆提及,早在2000年夏天,欧盟内部就出具一份报告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已建立代号为「梯队」的全球电子监听侦测网络,该系统一直在窃取各国的情报。在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地,「梯队」设置有数十个大型地面接收站,天上则动用120颗卫星,大量截获电话、手机、传真机和计算机等通信工具传输的信息。
  大数据时代,一旦交谈中出现预设好的关键词,这些电子设备就会竖起「大耳朵」,自动将通话内容记录,最后交给情报人员做出解析。
  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僱员斯诺登,更是将这种「窃听」模式暴露无遗。英国《卫报》等媒体披露,借助电子侦察卫星、介入全球互联网端口等手段,美国情报机构对互联网、无线电以及移动电话通信进行监听。
  这些情报成果已付诸军事行动之中。阿富汗战场上,中情局特工对塔利班的手机实施定位,进而对通话内容进行甄别,捕捉有价值的情报,最终派出战机或无人机实施精确打击。
  这种作战模式也为中国军队注意,并应用到演习之中。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