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考虑到相关调查确定的贫困指标可能存在不一致,上列数据未必完全准确。但应看到,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应保未保」、「不该保乱保」现象,应为基本事实。 多年前我在农村参与过民政扶贫等事务,可以说当时给谁家低保基本靠良心。明显的贫困户一般不会漏掉,但有些可划可不划的家庭,就要看办事人员的「自由裁量」。相关标准固然难以绝对化、精确化,但这确实也给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留出了余地。 低保制度的准则应该是,让暂时陷入生活无着的人获得基本救助,获得喘息机会。因此,低保不能变成「养懒人」,而要有进有出,防止贫困人口固化。在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应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贫困者申请救济很方便,只要如实填写表格,证明自己收入低於基准线即可。一旦有了工作收入,许多人马上会申请取消救济,免得脸上无光。 但在我们这个社会,许多人一旦吃上低保,往往抱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态,即使生活有起色也不愿主动申请退出。荒唐的是,有些人移民国外後,采取各种手段骗取国外「低保」,把脸丢到了国外。2010年,日本大阪出现过48中国人以照顾年迈亲人为由入境、随後集体申领「低保」的事件。事发时,其中32人成功申请到了低保。可见,部分国人对低保的概念并不正确,甚至完全扭曲。在这背景下,出现「吃低保」现象并不稀奇。 低保不可「养懒人」,更不该成为富人的「零花钱」。出现这些怪现状,一方面在於低保标准不够明晰,未能建立完善严格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是监督机制不完善,从而留下可趁之机。这里的监督机制,主要针对政府部门而言。政府部门是低保制度的守门人,正因为把关不严或者有意「放水」,不符合规定者才可能挤进低保行列。以前有地方规定什麽拥有手机、空调者不得享受低保,这实际上都是瞎管理,真正的蠹虫就是某些手握权力的管理者。 完善低保制度,让真正的贫困户享有低保,关键还在於公开。一者是低保名单公开,让暗箱操作者无所遁形;一者就在於财政公开,让公众知晓在这方面的预算开支。如此的话,相关财政预算多少,用了多少,都给了哪些人,也就一清二楚了。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