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海星幼儿园,100多名孩童中有80%为外国籍,其中又以美国籍居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闽江口大量20岁出头的年轻人前往美国,在国外奋斗站稳脚跟後,陆续进入结婚和生育阶段。目前已到繁衍第二代的最高峰。 美国并无户口一说,婴儿只要出生在美国境内,留下出生时的手印、脚印,就可以取得美国国籍。而有些无法获得身份的父母将来也能通过自己的子女获得居留权,哪怕时间是在遥远的21年後。 婴儿抵达家乡後,就靠家中老人照料,一直长到5岁,再接回美国。为数众多的“美国”幼儿成为“洋留守”儿童。在连江琯头镇随处可见这样的“美国儿童”,他们像是反季节的候鸟,跨越大洋。 课间操时间,一名父母在美国的女孩显得有些迷茫,长期的留守生活造成的心理影响也让远在海外的父母忧心忡忡,他们最为担心的是接回美国後的融入问题。 在美国抚养孩子费用不菲,年轻的父母往往选择在婴儿3∼5个月大时,托亲友或特殊渠道将其送回福建老家。费用是出对方机票,外加1000美元。图为曼哈顿唐人街怡东楼旁的一家商店挂着中美间托运小孩的招牌。 他们的父母靠白手起家,还清灰色身份的费用。偷渡费用已从早期的1.5万美元涨至8.5万美元,为取得合法身份打移民官司的律师费用约是1万美元,结婚花费数万美元,这些钱都要靠餐馆、美甲店打工赚得。 琯头镇有九所大小不一的幼儿园,80%以上的孩子都是美国籍。他们在三月大被接到中国,5岁左右离开中国,回到出生国。对於大部分孩子而言,父母这个概念仍旧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存在於每天晚上的视频聊天和爷爷奶奶不断重复强调的话语里。 为了使幼儿提前适应到美国後的情况,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而针对这群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幼儿园也加强了心理疏导,课上老师在教孩子们用画笔画出妈妈的形象。 回到美国後,这些孩子必须适应全新的环境,开始截然不同的生活。曼哈顿大桥下的一处公众游乐场,两名福建裔和一名温州裔儿童在滑滑梯下狭隘的空间内写作业,其父母为餐馆经营者,放学後他们自己完成作业,同时等待忙碌的父母回家。 留守在福建老家的渔民靠海谋生,生活依然清贫。虽然外面的世界并不完美,充满风险,但是只要两地有价差,更多的人依然选择出去,以使下一代免於命运重复。 爸爸在美国,母亲在景区上班,对於小新(化名)而言,最期盼的还是去美国,“再有一年我就要去美国了。” 在中国福建长乐、连江等地均可以见到大量“洋娃娃”。他们的父母背负偷渡身份在美国打拼,诞下孩子後即送回福建老家抚养,待孩子长到学龄再接出国上学。据福州市侨联统计,目前寄养在福州的美国小公民约有1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奇特的人流对换,千百年所未见。而现象背後的情感债则无法估量。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