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时间6日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现任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成功连任。 美国主要电视媒体发布的计票结果显示,奥巴马赢得303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罗姆尼获206张;佛罗里达州有29张选举人票,截至美东时间7日凌晨5时仍未完成计票,但无关大局。 在此次选举中,奥巴马所获选举人票远超罗姆尼,但是所获普选选票总数与罗姆尼相差不大。 在成功连任已成定局後,奥巴马在芝加哥竞选总部对支持者发表讲话。他表示,将在第二任期与民主、共和两党领袖开展合作,削减赤字、改革税收和移民制度。奥巴马发表胜选演说前,罗姆尼与奥巴马通电话,承认在选举中落败,并祝贺奥巴马实现连任。他表示,美国面临严峻挑战,两党应停止在国会的相互阻挠,打破政治僵局。 6日,美国还举行33名国会参议员、全部435名国会众议员以及11名州长和部分地方官员的改选。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保住了参议院多数党地位,而罗姆尼所在的共和党保住了众议院多数党地位。 摇摆州让奥巴马拿下大选 选举结果证明,在摇摆州的出色表现,让奥巴马一举赢得大选。全美9大摇摆州拥有110张选举人票,罗姆尼目前只拿下其中一州。 摇摆州对於美国人是一个什麽概念,那是一个在大选年到处都是民主共和两党竞选广告的地方,所以一些美国人调侃,要是在你的社区附近看不到罗姆尼或者奥巴马的广告,那你很幸运,因为你不在摇摆州。据美国媒体报道,在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胶着的大选中,奥巴马之所以可以连任,摇摆州的支持是关键。由於今年大选实在胶着,甚至在最为重要的摇摆州中,罗姆尼和奥巴马的支持率也相差无几。因此美国大选观察人士几乎异口同声认为,今年大选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关键摇摆州的手中,细微票数的差异都会决定谁是白宫的主人。 今年美国大选有9个摇摆州: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俄亥俄、威斯康星、艾奥瓦、内华达和科罗拉多。由於胜者必须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而这9个州有110张选举人票,可以说是必争之地,特别是拥有18票的俄亥俄州被称为“与胜者同在的州”,据统计,自1944年以来当选者几乎必须赢得该州。而在这些摇摆州中,罗姆尼稳操胜券的只有北卡罗来纳州。 第三次辩论结束当晚,奥巴马立刻奔赴各个摇摆州,一天内飞行超过5300公里奔走拉票,甚至有两天晚上都睡在飞机上。 美国大选素有“十月惊奇”的说法,今年的飓风“桑迪”让奥巴马和罗姆尼都停止了竞选活动,而奥巴马随即抓住这个机会稳固摇摆州。奥巴马在摇摆州拉票的同时,亦指挥应对灾情得力,这打动了摇摆州选民。 10月30日奥巴马宣布新泽西州和纽约州为“重大灾区”,随即便奔赴新泽西州视察,他表示将会向灾民、无家可归者和其他社会底层人民提供援助,自己与他们同在。 奥巴马应对“桑迪”得力颇受各界好评,甚至罗姆尼的铁杆粉丝、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也不得不对奥巴马的作为大加赞赏,并称将会和奥巴马“继续展开合作”。一直被称为中间派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公开表示支持奥巴马,他的支持也让很多摇摆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奥巴马。 在大选前最後一日,罗姆尼仍坚持在俄亥俄州拉票,但无奈奥巴马的表现更为出色。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赢得俄亥俄州民心要归功於他大力推行的援助汽车制造业的政策。汽车业是俄亥俄州支柱产业,牵涉众多基层选民,这样的政策为他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蓝领工人的支持。最终奥巴马赢得了这个被称为美国大选“决定州”的选票,也彻底击溃了罗姆尼的希望。 获主流纸媒支持 坚定选民决心 奥巴马成为二战以来在失业率高於7.2%的情况下首位实现连任的总统。那麽,奥巴马获胜的密码是什麽?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真正能赢,媒体舆论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大选的最後阶段,诸如《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的主流纸媒纷纷发表社论支持奥巴马。此种舆论造势坚定了选民的决心。 在奥巴马第一届任期中,美国经济并未强悍复苏,甚至迟迟未能走出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罗姆尼进入白宫的几率本来很大。 竞选期间,罗姆尼将主要精力用在攻击奥巴马任期的经济政策问题上,但从未提出能够解决美国经济问题和走出困境的良策。他提出的创造就业计划没有实质内容,缺乏可操作性,而他主张全面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和保持庞大军费支出的经济计划则被媒体和专家认为是一系列的“精准空想”。虽然奥巴马提出的经济计划并非最好的,但胜於空想。 奥巴马无需像罗姆尼那样为赢得党内提名而“过五关斩六将”,相反可以轻易利用政府行政资源提前为自己的竞选下一盘“很大的棋”。奥巴马力推汽车业拯救方案,保住在密歇根州、俄亥俄州等“摇摆州”的大量就业岗位。奥巴马推行的不遣返幼年时入境并给予其工作许可证的新政策,深受拉美裔及非洲裔选民的欢迎。 此外,2008年,首次竞选美国总统时,奥巴马就彻底释放了个人魅力。身为现任总统,奥巴马多年来经营个人形象,不时在公众面前展现自己的亲和力和外交政策的政治手腕。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奥巴马与罗姆尼作为传统富人上层社会阶层代表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