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怎么可以错过的新西兰国际电影节

时间:2016-07-27 16:45来源: 作者: 点击: N
  

  

  



但尼丁丽晶剧院外观 



金碧辉煌的但尼丁丽晶剧院 



《枝繁叶茂》剧照,全剧都是这样的苍凉色调  



《欢乐时光》,花五个半小时讲述四位女生的故事  



NZIFF电影节海报  



The Lure剧照,这是一个关于吸血鬼美人鱼的故事  



关于朝鲜的纪录片Under the Sun

  要是你在奥克兰,最近也许会发现平时冷清的电影院门口人头涌动,好像新西兰的经济开始回暖了一样。Well,那是因为,从7月中旬到下旬是新西兰国际电影节(NZIFF)在奥克兰展演的时间。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活动,电影节在17天内聚集了150-170部世界各地的电影,怎么能不让文化生活过于朴实的新西兰人热情高涨?
  每年的电影节都是从奥克兰开始,一周后南下首都惠灵顿,再然后就去到十二个大大小小的地区重镇,一年一次地丰富各村各镇的精神文化生活。当年我“流落”惠灵顿的时候,遇到冬季狂风暴雨,有时候会在电影节开幕的双休日去电影院看上整整一天电影。就一个人在电影院里面坐著,偶尔嚼著爆米花,从别人的两个小时的生命里去找寻自己的影子。
  作为电影节的忠实追随者(时髦的话叫做“脑残粉”),每年我都会提前一个月就取了电影节的宣传册。厚厚一大本里面记录著百来部电影,包括动画、纪录片、文艺片、惊悚片(曾经还在午夜看过一部四个小时的惊悚片)。看完所有的电影介绍后,用微软的Excel做出一张表单,哪些电影是必看的,哪些是可看可不看的。然后将它发给朋友传阅,期望一起邀约看电影。

  电影节历史

  奥克兰电影节最早开始于1969年,那个时候是奥克兰艺术节的一部分。刚开始的时候,电影节只是一个不产生效益的活动,所以经费都由社会各界筹款而来,有的时候因为经济不好,还差点办不下去了。但是从1984年开始,组织方引入了商业手段,卖广告、开见面会,用各种商业方式支撑这个活动。奥克兰电影节在2005年的观赏人数超过了10万人次。
  除了奥克兰电影节,首都惠灵顿、南岛大城市基督城大学小镇但尼丁也都有自己单独的电影节。特别是但尼丁的电影节,是世界上最南端的电影节了,别看它只是个小小的城市,有近百年历史的但尼丁丽晶剧院目前拥有新西兰最先进的放映设备和音响。当然了,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新西兰最先进”的设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后来,新西兰各地的电影节纷纷合并,就形成了一个全国的文化活动。这样的活动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巧可爱的国家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推荐的片子

  每年在电影节上我都基本上观看10部左右的电影。我偏好纪录片,欣赏奇特的叙事方式,也喜欢一些名演员和导演/制片人的作品。比如,法国演员Isabelle Herbert,法国演员兼导演兼编剧Mathieu Amalric,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还有法国年轻的导演Francois Ozon的片子。当然了,身在新西兰,我们还可以看到艾未未的片子。文化圈子里面应该是不追求真理和对错的,不一样的声音和视角都需要看一看。
  我今天挑了很多和亚洲或者中国有关的片子看,不知是不是想要尝试在离开14年后重新认识中国
  今年看的第一部片子是贾樟柯做制片人的“农村”作品“枝繁叶茂(LifeafterLife)”,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新人张撼依导演。这样看似土的掉渣的陕北农村影片,张撼依因此被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电影处女作奖。为了避免剧透,就只简单地说一下片子大概。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讲轮迴的,无论是贫苦还是短暂的一世,一世之后又是一世,彷彿是生生不息的。我在看的时候就同情起坐在身边的新西兰当地人,这么深厚中国文化(或者说是陕北文化)的概念含在电影里面,在当地人,或者是讲求活在当下(挥霍在当下)的西方人看来,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
  还有一部叫做“十年(Ten Years)”的影片,讲述了香港回归后的10年,有当地的五位导演创作了五个短片来反映这不长不短的10年。我一直很喜欢这样的几位导演联手创作的片子,像之前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I Love You)”,或者是他们的连锁片“巴黎,我爱你(Paris,Jet”aime)”都是近20位导演联手将他们眼中的纽约或者是巴黎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这样的手法做到极致的是电影”Movie 43(电影43)”,由13位导演和26位编剧耗时十年完成的,用14个完全没有联系的小故事小短片,来展现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也许这个偏离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所谓世界上仅存一个真理一种思想,也许每个人看到的和想到的真的就不同,既无法统一也不能统一,何不求同存异呢(agree to disagree)。
  还有一部讲述朝鲜生活的影片“Underthe Sun”我应该是没有机会看了。今早看了售票的情况,24日和26日的票已经售完。这部纪录片给大家一个窥探平壤日常生活的机会。俄罗斯导演Vitaly Mansky特意还向朝鲜政府匯报,提交了这部电影的大概,宣传要给朝鲜拍宣传片,才被允许去平壤拍摄,跟随一位想要加入“少先队”的学龄小女生。导演拍摄这个小女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仔细地审查过,但是聪明的导演在每一个镜头之间都不关摄像机,机器就一直开著,记录下很多真实的场景。
  周四下午的电影“Equity”,讲述的是在华尔街投资银行里面女人的事情,应该就是个娱乐片。但是原来我陪一个朋友去看“遇见你之前(Me Before You)”的时候,也觉得它是个头脑发热的单身女青年追捧的爱情片,结果发现结局黑暗(和Michael Haneke导演的电影Amour有些相似),竟然给观众出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让人有所思考。
  再然后,给好奇的你推荐几个特别的,比如五个半小时(也就是332分钟)的日本所谓“现代戏剧片”-“欢乐时光(Happy Hour)”,这个会是电影界的马拉松电影吧?要看了才知道了。有些怪诞,而且情节略有少儿不宜(R16)的片子The Lure,是一部有关吸血鬼和美人鱼的音乐剧,16岁以上的好奇宝宝可以去看看。
  剩下的100多部作品,你也需要看完一本电影节的宣传册才会知道,里面也许还有略微“正常”的影片。但是我比较偏爱不走寻常路,所以不看“正常”影片(此处省略一个贼贼的笑脸)。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