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全民抢跑,社会超速发展的代价是什么

时间:2016-01-21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如果你一天工作8小时,而别人都一天工作12小时,那么毫无疑问,你的饭碗会丢,你的企业会倒,你的学业会脱节。这不再是个生活方式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必选题。
  来新西兰之后,有意或无意,受到“慢生活”价值体系的影响:人们5点下班,没有加班文化,咖啡店不做晚市,餐厅一周打烊一天,周末不约公事……无独有偶,在那些描述欧洲社会的故事里,也有类似的思路,大致有说:几十年前的咖啡馆还是同一张金字招牌,年轻的女招待变成了华发满头的老婆婆,研磨著同样浓郁的咖啡;几十年前被好莱坞导演相中的奶酪店,今天还是店主亲手在做奶酪,亲自跟所有走进店里的客人打招呼……他们安于现状,相比于追求卓越、扩张欲望,更重视生活的过程、更相信知足常乐,诸如此类的故事不绝于耳。
  回上海的时候,我把这套逻辑照搬给闺蜜,不料即刻被反驳:亲爱的,你让这,管他咖啡店还是奶酪店的,开到上海来试试?要是他不每天从早开到晚,不在市场好的时候马上复制扩张,抢占市场份额,不要说几十年,你隔个2年再来看看,他这个店到底还在不在?亲爱的,你是站著说话不腰疼,你可知道今日中国,竞争有多么激烈和残酷,如果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开足十二成马力,不管你是上学的、上班的,还是创业的,都会叫你瞬间淘汰,痕迹都没有。
  餐厅里出来,夜色正浓,巨型的白色建筑物展现出美好的弧度,侧面整墙的液晶屏上争相展示出绚丽的美食广告。马路对面,一群穿著美容院制服的年轻女孩正在绿化带边上的一小块平地上跟著领队做著可爱的广播操,身后是个设计考究的平层入口,通向一座未曾听闻的地下商城。未曾听闻?对于我这个离开上海近2年的“外地人”来说,未曾听闻,甚至闻所未闻,都该是常态了:
  2年前去表哥家必经的小马路,现在不见了踪影,连方向都摸不著了,车子堵在转弯角,夜色里闪耀著左一个城市广场,右一个购物中心;2年前无论去哪个商城都能看到一半“老面孔”:味千拉麵、必胜客、避风塘……都是标准化连锁店的天下,如今则全是“新人唱戏”,从装修到菜色到服务,个个推陈出新,噱头用尽;2年前手机上买个团购,我已经觉得好方便了,现在朋友们用手机点菜、买单、叫外卖、实时定位叫专车,连账都不用面结了……这无处不在的发展速度,让我愕然:所谓巨龙之势,无人可挡。
  然而,与此相映照的,是这座风光无限的城市,似乎并没有让无数社会底层的人过得更好。
  去美容院,年轻的按摩师告诉我她一个月休息2天,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可能回家看看年幼的孩子;去新建的设计感十足的商业广场,停车库里保安面无表情地按卡取卡,出门收费口的大妈凶狠而又得意地告诉大家:消费发票不能免停车费!消费发票只有去二楼会员处登记完了才能免停车费,懂么!这才依稀看见“消费满200免停车费”的大广告下面还有好多行小字,让开著车堵在收费口的人们一个个乖乖掏钱。而我在想的是,究竟怎样的不公,给了这芸芸大众无来由的戾气:是因为我们消费了他们的生命么?是因为贫富差距大么?明明可以电子化的重复劳动,偏要分成多个工序,由多个人工承担,难道只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太低么?
  有一剎那,我突然了解到,为什么在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必须“抢跑”。如果有这样2场赛跑:A赛场,跑得快的人,必须拿出自己的一小部分奖赏,去救济跑得慢一无所获的人;B赛场,跑得快的人可以拥有一切,跑得慢的人直接枪毙。
  毫无疑问,B赛场的综合成绩完胜A赛场;毫无疑问,B赛场每个人都会发疯般地拚命跑,跑不过的,在别人吃饭睡觉的时候,还能“抢跑”,不是么。
  B赛场里的人们一定没有幸福感么?当然不是。对于那些天生好脚力,天性求胜的人来说,这个赛场太好不过了,胜者为王,赢就有一切。可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拚命也好,抢跑也罢,不过是被无处不在的恐慌感追逐著而已。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有一句古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奥克兰遇到绍兴会馆的曾会长,他说早年在新西兰的大学里面,他写了关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论文,结果得了零分。西方社会压根不能够认同这个观点。教授只问了一句,为什么要成为人上人,那其他人,人下人怎么办呢?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一直认为,懒散是福利社会的代名词。在福利社会里,人们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吃到救济,所以不思进取,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因为要承担更高额的税收,被严重打击了积极性。这最终导致了福利社会极其缓慢的发展速度。
  可事实上,我却忽略了福利社会的另一个特质,那就是给了个体选择权。比方说,新西兰是一个福利国家,但是这个国家里真正完全靠政府救济来存活的人是为数非常小的,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福利的存在,给予的是一种安全感,一种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生活、自由消费的安全感。在这个大的安全感下,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来选择拚搏的节奏、速度和方向,而不是想都不想,看都不看,直接跟上人群飞奔,只怕自己慢了节拍。
  在新西兰,接触过不少从国内带著孩子过来短期或长期上学的妈妈们,大家最普遍的担忧是:这里的小孩好像都在玩啊?他们学校到底学些啥啊?数学怎么这么简单啊?呆久了以后能有竞争力么……诸如此类,在她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恐慌感”。尽管能出国唸书的,都是国内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她们仍然完全逃不开,担心孩子未来不够有保障的“恐慌感”。
  而可惜的是,她们所担忧的问题,在新西兰无解。这里的孩子、家长、老师,并没有所谓的“恐慌感”,更不会被“恐慌感”胁迫。小朋友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发展就好,大人不去操纵、也操纵不了他们的未来,大人所能提供的,只是正面的、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而已。

  本文由“Apple妈咪要移民”授权发布,微信订阅号:apple_mammy
  作者Apple妈咪,曾供职于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后DIY技术移民新西兰;如今,她是一名创业者,自由撰稿人,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妈妈。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