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结婚为前提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这是在中国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它既融合了中国人实用主义的传统,又符合了当代中国六十多年来的革命和改革需要。于是媒婆作为一种职业可以被取缔,但是相亲和介绍依然是解决适婚男女问题的主要手段。 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不是耍流氓,那是什么呢?就是“婚情”或者说是亲情取代爱情。如果两个人“条件”合适,就可以“培养”感情,继而朝著共同的婚姻目标迈进。婚后抚养子女,老来互相依靠。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性的制度安排,就像“学习——工作——养老”一样,是完整的体系。但是正如传统的计划经济瓦解,僵化的社会结构被打破,人们有了各种制度外的选择,于是婚姻也像工作一样不再是“铁饭碗”。普遍性的离婚不是年轻一代人的错,而是之前的制度设计出了问题。 文化的惯性就在于能够延续到其附生的制度被改革之后,互联网的力量更让这种惯性无远弗界。于是在奥克兰,浏览一下网络论坛,征婚版依然有很多“严肃”的征贴,生活中的各种朋友依然在十分关心地给你介绍对象,更不要说父母亲戚那边每到年节都数算著你的年纪,长吁短叹。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婚姻的本质是关于抚养后代和财产继承的制度安排。在一些原始部落,“父亲”的角色有些是由舅舅来完成的,“父权”取代“舅权”是一种生产力提高的标志,因为剩余财富需要有明确的继承关系。一开始的夫妻关系也不一定是一夫一妻,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官制还是一夫一妻多妾,一夫一妻则主要是在欧美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而伊斯兰世界到现在也是一夫最多四妻。 婚姻制度从一开始就有两个任务,一是性爱的“后果”,二是财产继承。社会学的一个经典论断就是文化是反人性的制度安排。食色性也,所以有关饮食男女的文化并非促进人们行使本能,而是加上一系列的礼仪、规范加以约束。文化限制越紧,突破规范的“越轨”行为的报偿就越大。就婚姻制度而言,避孕手段普及之后,没有了对非婚后代的担忧,没有了财产烦扰,性解放得以跨文化、跨年龄、大规模的实现,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可见,婚姻不是恋爱的目的,相反,恋爱是婚姻的前提。没有深刻的爱情,婚姻的骨架就像一夜情那样弱不禁风。如果连一夜情都没有,那婚姻就只是一具空壳。没有爱情的婚姻只剩下财产划分和继承,那就是合资公司,随时可以撤资、资产重组。 但是现实也有反例,爱到地老天荒也会累觉不爱,平平淡淡倒也能安安稳稳。这其实也是自然,正如前文所述,婚姻制度反制人性,未必永远成功。有些人嗜爱如命、万物皆空,这样的情种挡也挡不住。有些人则安分守己、清心寡欲,没有爱情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爱好。更有意思的是人性善变,没有定数。总之,婚姻的成败取决于具体的人和事,不能一概而论。 纵然婚姻不可测,正如明天不可预知,在理解婚姻和恋爱关系上依然需要正本清源。正因为婚姻责任重大,才需要爱情来支撑。哪怕将来不确定,依然有成功到达彼岸的可能。相反,为婚而婚,一时以为满足了周围各种关切,等明白过来的时候就悲剧了。 对于单身男女来说,婚姻的关键在于爱情。爱的层次越深,婚姻的根基越稳固。只看相貌身材,那也就是收获一个模特。能够携手一生的伴侣一定有心灵上的默契。所以与其相亲,不如多参加一些志同道合的圈子交流思想,在寻找更好自己的同时找到能够合拍的他/她。 就此收尾,和各位一起坚定地守望爱情。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