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同学要我写点东西给《云乡半亩塘》,我想了想,虽然我笔头功夫一向不太好,但要说到这将近四年的奥克兰生活,还真不是没得写。既然这样的话,那就藉著这个机会,给大家说说我这几年的感受。 我是2010年上半年到的奥克兰,那一段时间的主题,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寂寞。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而且恋家,大学四年也没有离开过天津,用句通俗的话讲,我那时候根本还没有断奶。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新鲜感的确维持了一阵子,但很快,我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木有朋友。那时候,CSC加在一起大概30多人的样子,有老师有学生,年龄不等,互相也不太瞭解,周围虽然有几个同学,但他们跟我完全不是一类人。我记得头一次回家是提前将近半年就订了机票,订完机票以后,我那半年的精神支柱就是这个了。(现在想想,我那时候究竟有多讨厌这里。) 当时的我甚至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出了大学之后,遇见的同学们都变了,变冷漠了,也变得不太容易沟通了。如果接下来的三年多的时间里,都这样的话,大事不妙。后来想想,根本原因还是当时圈子太小了,就几个人,这样的话,有一点不愉快,都会被放大,而且我这人又拧,当我觉得我没有错的时候,我会不断地钻牛角尖问自己“我没错,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而且还会不断地想去把事情掰到我认为正确的方向上去,可当事情发展得不如愿的时候,我就又来劲儿了(原谅我吧,我那时候不懂事)。好了,这些就说这么多,套用网络上的一句话,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便开始努力地去扩大我的圈子了,没事儿了就去别的学院走动走动,认识认识同学老师,而且大概从10月份开始公派的队伍开始壮大了,我记得那时候中午我常常都会凑到工学院那边,听老宋,听梁老师他们讲讲这个那个,开开玩笑,东扯西扯,而且大多时候,我都是拿个小空碗去他们那里的,他们每个人给我盛点饭盛点菜,我就这么厚著脸皮吃了几个月,那段时间,跟气儿吹的一样,白胖白胖的,“吃百家饭”么,挺温馨的。走出了原先的小圈子,我渐渐地发现,原来大家都好可爱的。 年底的时候,联谊会的干部要换届了,群发了邮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虽然大学时根本没什么实质的社团经验,但我觉得这都不重要,书獃子做了十几年,也是时候改改了,锻炼锻炼能力,认识认识新朋友,而且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了切身体会,我不希望再有同学像我刚来的时候那么无助了,我希望我能够做些什么,让大家感觉到我们是一个集体,就像之前老宋、梁老师给了我温暖和快乐一样,说得肉麻点儿,我希望能够将这种快乐传递下去。紧接著,在胡领的支持下,硕博会也成立了,我又屁颠儿屁颠儿地进入了硕博会。于是乎,我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除了学习,社团活动也开始逐渐佔据了我的课餘生活。通过管理公派联谊会,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因为当时是本科毕业过来的,所以后来大概一两年时间里我接触的同学们大多跟我年龄相仿,我顿时找到了上大学的感觉了,有同学聊天说话的感觉真好。而通过硕博会呢,我又认识了很多公派以外的学生,活动之餘,说说笑笑,简简单单,生活一下子就美好起来了 我直到现在也经常会得瑟当时主动报名的决定有多么多么正确,我真的非常感谢这两年多的联谊会工作经历,它为我带来了人生中三件非常重要的财富——能力、朋友和快乐。(我知道,下面这些话,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不过我忍不住,这回还是要提:P)。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