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傅苹是美国信息行业为数不多的女性总裁之一,且在白宫创新和创业国家咨询委员会担任委员。 美国成功的华裔商人傅苹出自传中诉说幼年在中国的悲惨经历受到众多质疑。如果能抛开争议不说,这本取名为《弯而不折》(Bent not Break)如果能畅销,应该会激励更多读者为实现「美国梦」而努力。 本来《弯而不折》或许能成为一本励志的书籍,也能成为批判集权制度下人民遭受苦难,赞扬美国社会提供追求和实现梦想机会的作品。但是这部《自传》由於其真实性受到读者质疑,被一些人比作「传奇小说」。 某种程度上,《弯而不折》作为文学作品,同70年代中国的「伤痕文学」如出一辙,二者都是政治上「拨乱反正」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忆苦思甜为傅苹出版自传的出版商的推销宣传中,大多是类似「忆苦思甜」式的评论:「集权残酷统治的受害者到美国获得了新生,甚至成为财富500家企业的总裁」。 还有评论说「傅苹的自传无与伦比,是2012年出版的书中最好的一本」。许多述评作者赞叹傅苹「这位女性从毛泽东时代在中国渡过艰辛童年,後来奋斗成为美国高技术行业的顶层高管的经历,说她体现了美国梦想。」 还有其他美国成功人士说,「百折不挠是如今商界和生活的最重要的素质,傅苹的故事对此作了最佳诠释,她还体现了优雅及其他优秀品质。还有评论把傅苹自传的主题拔高到体现了人性的顽强和乐观。」 一位书评作者赞叹道:「傅苹的经历可以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内容媲美」。 但是恰恰由於这种「传奇性」,傅苹的经历受到来自许多人的质疑,包括她在中国和美国的同学,也包括着名的「打假斗士」方舟子。 撒谎与诚信 方舟子指美国商人傅苹取名为《弯而不折》的自传「漏洞百出」。方舟子说,傅苹回忆录不仅讲了她在中国文革期间和以後的经历,也讲了她在美国的传奇经历。他通过对书中大量细节的分析,认为这前後两部分经历都离奇得经不起推敲,并且指傅苹是个「事无钜细的习惯性说谎者」。 傅苹在其自传中谈到年幼在中国被送进劳改营并且被轮奸,还说自己在大学就读期间因发表关於妇女杀婴的论文被中国「驱逐出境」。傅苹在2010年接受美国电视采访时说,她在文革期间在红卫兵的威逼下亲眼目睹了一名老师被「四马分屍」处死。 在亚马逊售书网站上,有一些亲身经历过文革磨难的人评论说,傅苹的所谓「经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是来自「编造、想像、过度夸张甚至故意误导」。 还有在美华人读者评论说,「毫无疑问,傅苹绝对聪明、有足够高的情商能够蒙骗美国移民局和吹捧她的福布斯杂志和其他媒体,但她最大的错误是试图去中国欺骗中国人。」 批判者说,揭露傅苹未必是为文革或毛泽东辩护,而是因为傅苹触及做人的底线。他们认为撒谎者不该受到如此嘉奖,诚信也不该如此受到摧残。还有评论说傅苹为个人利益而编造苦难经历是对那些真正遭受苦难的人们的侮辱。 伤痕文学 假若能抛开内容真伪的争议,或许可以把傅苹的书当作海外「伤痕文学」看。自70年代西方出版了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以後,许多离开中国去西方的作者在西方也陆续发布过类似作品。 中国70年代在文革结束後出现的所谓「伤痕文学」主要描写人们在文革中受到肉体和精神伤痛,附带对文革时期的反思。在政治上,在所谓「拨乱反正」年代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还起到了树立新正统,否定「极左」时期旧正统的意义。 有人说伤痕文学使文学人物摆脱了「三突出」(即强调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和「假、大、空」等程式化的说教。伤痕文学的确迎合了当时人们对过去「三突出」和「高大全」脸谱化文艺的反感,反映了大部分中国民众的真实感受。 从发布在亚马逊网站的众多书评和其他评论中可以看出,《弯而不折》受到的评判和抗议主要来自出身中国大陆的读者和华裔读者。这部海外「伤痕文学」起码没有引起文革时期亲历者的共鸣。作者似乎为迎合美国和西方读者,有意无意地走到了当初的「伤痕文学」的反面,即通过「蓝阴暗」(或「矮小缺」)来弱化和仇化敌对方面以突出「伟光正」(或「高大全」)。 评论说,由於傅苹低劣地描写严肃历史,激怒了中国人,使他们看到西方媒体无视事实,认为西方的政治宣传并不比中共的宣传机器逊色。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