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是我们Manurewa English Class(英文班)的最後一课。对我们这些国际学生来说,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几天前,Cathy老师就满怀深情地在班上宣布说:“接政府通知,12月13日放假。那麽12月12日,就是我们英文班的最後一课。我已年满65岁了,假期结束,我也要退休。所以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後一课。我对你们很有感情,真舍不得就此离开、、、、、、想到这些,真忍不住要掉眼泪了。从2010年到2012年,我教了你们三个年头。记得有的同学初来时,连a、b、c都不知道,来学英文,当然难度可想而知了。令我欣慰的是,通过三年的相互努力,你们今天都能掌握一定的英文说写能力了,有的甚至可以写出短文。我十分高兴看到你们的进步!” 老师的话,宛如一滴冷水掉进了热油中,班上立即炸开了锅。同学们一个个操着刚学到的生涩的英语,表达着对这位老师的敬爱与不舍之情。 “Weloveyou!” “Weverymissyou.” ...... 听着这些充满激情,却又带着浓重的各国口音的、甚至不合规范的English,老师不住地点头,泪水也在眼眶里打转。这说明,老师不仅听懂了大家的话,也明白了大家的心。 可是,她却不得不打断大家的话说:“各位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政府的决定我却不能违抗。再说,我也要趁机到国外去与我的子女们团聚;并与我的丈夫去世界各地看看,以享受天伦之乐。” 听了老师的表态,说明我们的“最後一课”在12月12日是不可避免的了。 提到“最後”这个词,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心酸与悲凉的感觉。虽然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期待着最後的结局。 也许是,早在半个世纪前,我还在上小学时读的《最後一课》,让我记忆犹新。那是法国小说家都德写的短篇小说,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後一堂法语课就显得格外悲壮。小说以惊雷般的语言唤醒法国人民:“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亡国奴的悲情,一直难以抹去。 还有达芬奇的名画《最後的晚餐》,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图画中的事实提醒我们,即便是神,这样“最後”的结局,也让人内心有一种悲悯之情。 所以,人们期待“最後”,也担心“最後”。我以同样的心情,等待着Cathy老师给我们讲的《最後一课》。 12月12日,老师像往常一样。在我们做完课堂听写作业後,她发给了每位同学一份讲稿,这就是我们上的《最後一课》——善良的女餐馆服务员: The Kind Wait ress Every evening at six 0 'clock an old man goes to arestaurant near his house. He eats dinner.Af ter dinner he drinks coffee and talks to the people at the restaurant. The old man's name is Bill.Bill eats at the restaurant every evening because heis lonely. His wi fe died and he has no children. Every evening the same waitress brings Billhis dinner. Her name is Cara . She is seventeen years old. Cara is kind to Bill .She knows he is lonely so She talks to him. If Bill is late for dinner she phones him. "Are you OK? " she asks him. One evening Bill doesn't come to the restaurant. Cara phones him but he doesn't answer the phone. Cara phones the pol ice. " Please go to Bill's house,"Cara tells the pol ice. Later the police phone Cara atthe restaurant. "Bill died in his sleep," the pol ice tell her. Bill was 82 year sold. A week later a man comes to the restaurant." I,have some thing for Cara,"the man says. The man gives Carar acheque for $500,000. The moneyis from Bill . " This money is for me ?From Bill ?"Cara asks the man . "yes,"the man answers . "But . . . . . .why ? "Cara asks t he man. "Bill liked you ," the man says. "You were kind to him." 《最後一课》讲完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她给我们上的这最後一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说它在情理之中,是因为这符合老师的一惯风格。她平时不但教我们的英文,也率先垂范地教我们如何做人。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教书育人”。 我们这个班,过去全勤时,有五六十人之众。现在分为了三个班,也是她一个老师连轴转地带着。她一个60多岁的人,从早上到下午,全天候工作。三年来,我记得她仅仅请过一天病假,那还是因她发高热,实在无法坚持上课。而且,三年来,未见她有过一次迟到早退。她总是像太阳运转那麽准时,让我们这些学生不得不肃然起敬。与之相比,我们有时会深感愧疚。 我们这些学生,来自中国、俄国、韩国、越南、印度、叙利亚、伊朗、柬埔寨、日本等十来个国家和地区,不但人员结构复杂。而且,年龄相差也特别大,上至近八十岁的老太,下有十八、九的姑娘、小伙。这些人中,在各自的祖国,有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却小学也未毕业。要教授这样一个群体,本该是一件多麽让人头痛的事。可是,三年来,Cathy却从未发过一次脾气。她的耐心细致,堪与慈母相比。 我们有一位女同胞,已是年近古稀的祖母。小时候因做事帮助养家,耽误了上学。来到英文班时,连英文字母也不会写一个。为了让她能与同学们同步前进,老师不但单个指导,还破例让她英文较好的老伴陪读。现在,这位学生对於《最後一课》中这篇短文,都能顺利阅读了。 有一个来自伊朗的家庭,两代人中共六个学生,仅有一人会驾车。於是她只好把他们编在一个班,她不但要为他们的程度不同单个补课,还要常为他们的集体缺勤“开小灶”。 她这样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辞辛劳地教我们英文的同时,还不惜时机地教大家如何做人。 有一位来自中东地区国家的中年女学生,家境并不怎麽富有。 但在基督城地震後,她一家接待地震中的无家可归的难民就达十来个。家中没有那麽多床,就打地铺自己睡,把床让给受难同胞。老师得知这一信息,她立即编写成教材,在班上一连几天教授。 有一天,班上最年长的学生—80岁老太没来上课,她当即电话询问。得知老太因患脑溢血病住院後,几次让同学去探望。并亲自撰写慰问卡片,让每位同学签名问候。给这位来自东方大国的老太以极大的精神力量,以便她尽快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我们的Cathy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令人称道的好老师,她不愧为教书育人的典范。她就像人们形容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在临别时上的《最後一课》,讲叙一位善良的餐馆女服务员,因好心关照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老人去世後,意外得到50万金钱的遗赠。用文章阐述:聚有善良的美德,终会有好的果报。这是她的一惯作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说到意料之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中,我们学到的一个新单词是“Died(死)”;讲叙的故事情节又是老人去世。依照一般的常识,总认为,临别时应该说点吉利的话。中国风俗更以为“吉言”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然而,我们善良、美丽的洋老师,硬是给我们上了这样的最後一课。真的“不吉利”吗?非也!哲学家认为,没有“死”,就不会有“生”;死乃生之母,生即死之源。死死生生,“置之死地而後生”,只有这样,大自然才能够永远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上帝的独生子耶稣被天父差派下凡,钉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死,洗尽人类祖先的罪,祂创造的子民,才得以有了永生的盼望。 《圣经》上说:“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得前书1:3-4)。如此看来,没有神,死是一切盼望的尽头,是对人体终极的侮辱,是一切努力前进的荒谬丧气的结束。 而有了神,就不在乎你说不说吉利话。只要心中有“主”,任君行去百般成。我们的老师就是一位心中有着神光照耀的大气之人,她当然不会避讳那些世俗的规矩。 我想,她给我们灌输的这些“大气”的理念,也会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些国际学生的心中。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些时“华人之声”电台,好像有人说到,这里的主流社会,有人搞种族岐视的事。而我们的这位女教师,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来自英国本土的白种人,她对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的爱心,几乎能让我们每一位为之景仰,视为典范! 老师走了,从此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的课堂。但她的音容笑貌及她的优良品德,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位同学的心中。 她为我们上的《最後一课》,也会像我半个世纪前学的《最後一课》那样,载入史册。不过,那不是让我要记住自己祖国母语的“悲情”剧,而是要让我发愤学好第二语言,以便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的“喜悦”片。 因为我爱自己的祖国,也“I Love New Zaland!” 祝愿我们的Cathy老师健康幸福,安度晚年! 也愿她合家喜乐、平安!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