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新西兰中华文化交流学会】的张培军先生邀请我讲讲“中医与中华文化”,我答应下来了。讲这个课题的最大愿望是尽我微薄之力,挖掘中医与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期盼得到各位读者和前辈的批评指正。 一.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所处的时代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初成阶段。距今约一万年前,伏羲画先天八卦,标志着易的产生。在伏羲之後的年代,神农创造了《连山易》,黄帝创造了《归藏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而保留较完整的是《周易》,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主要是指《周易》。《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不但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易经》也是道家、阴阳家、墨家、兵家、医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有学者称道家经典《道德经》是《易经》之修行版,儒家《论语》是《易经》之社会版,中医《黄帝内经》是《易经》之医药版,《孙子兵法》为《易经》之军事版等等。中华文化各家可以互通,正因为它们是同一渊源。 二、《易经》学说的启迪 《易经》中的“理象数占”之说和“三易”之说是後人总结出来的《易经》中的最核心理念,也是学习《易经》的重点。这也是我们解读中华文化及实现中华文化价值的关键。 1.《易经》之理象数 理:即易理。理是事物中蕴含的道理,包括机理、义理、法则等。《系词》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中,“易与天地准”是指易等同於天地,而“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地是最大的象,代表最大,因此易代表了天地间最大的、最根本的道理,说明易之大。“弥纶天地之道”指易涵盖了天地的道理,无所不有,说明了易之广。因此易不仅包括天地及天地间万物的最大的、最根本的道理、宇宙万有的最高法则,也包括天地间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一切机理。 象:指形象、象徵的意思。《系词》“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易者,像也。像也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我们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形象都属象,包括天象、地象、物象;一些有象徵意义的标记、图案也是象,如阴爻、阳爻、八卦、太极图等;八卦也被认为是文字的开端,中国的文字属於象形字,因此,文字也同八卦一样可看成是象;人们的姿态、行为当然也是象,可称为身象、形象;另外心里的意念也是象,可称为心象,陈抟老祖便着有《心相篇》,佛法指出心为“六尘缘影”,即是说心是外界影像的集成,当然是象。虽然看到的可说是物象,其实质还是心象,因为没有心意识的存在(佛法称净色根),眼睛视而不见,不能成象,另外,不同的人看到同一场景而得到的象也是不同的,也是因为心境、因缘等不同的关系。佛家《大乘起信论》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维摩诘经》的“心净则佛土净”,将心物的关系说得非常透彻。 数:即术数、数字。数的发现和运用反映了古圣先贤的极高智慧。《系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提到的数字有一、二、四、八,《易经》里还有诸如“三才”、“六爻”等数字,这些是《易经》里的基本数字,这些数字大体反映的是某类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先天八卦数从一到八,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一种序数排列,这是一个什麽序数呢?这个序数是怎麽来的呢?实际上是将太极定为一,再分阴阳成为两仪,两仪再分阴阳,成四象,四象再分阴阳成八卦,八卦中按阳气的递减排列便是一至八数字的顺序排列。一至八,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也分别代表自然界八种自然现象,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卦起於乾终於坤,乾是天,属天道,阳气最全,坤是地,藏万物,纯阴无阳,这个递增的序数也反映了从无到有,从先天到後天的变化过程。《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说明了从先天到後天的演化序数是由小到大递增的。 《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顺数是先天向後天发展,逆数便是後天返回先天了,因此《易经》不但能解释万物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还可以追本溯源,直达道体。这就不难理解,易经可以指导人们趋吉避凶,又可指导人们修行成道。 2.《易经》之三易: 三易指不易、变易、简易,不易指不变,变易指变化、简易指简单明了。 3.理象数与三易的关系: 理象数与三易是有密切关联的,我认为三易与理象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理对应不易,像对应简易,数对应变易。可能是我的涉猎还不够广泛,我没有发现前人有这种提法。理的最大特性是不变,可变非理也,不变方为常,为恒;象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朴实,或者一目了然,或者形象生动,是我们的感官能够直观扑捉到的事物,比如物象、八卦、标记等,没有比这更简洁明了的,因此是简易;数的最大特点是变化,能直观地表达事物的变化,因此是变易。三易是理象数的最大特性,也是学习理象数的纲要。 4.占为《易经》之用 占:指占卜,用龟甲、筮草等来预测,广义的占包括了一切用於预测的方法,包括星相、面相、掌纹、起卦、解梦等等。任何一事一物皆是理象数的统一,并且任何一事一物都可从理象数的角度去认知,却非单独的理、象或数能表达,这就是道的境界或佛家的实相境界。理象数是互通、包容的,虽有三名,其实是一。理为体,像为用,数为变,理为象之根本,像为理之枝叶,像为数的稳定状态,数为象的变化状态,理为静态之规律,数为变化之规律。占的意义在於,以一知三,再从三归一。即从理知象数,或从象知数理,或从数知理象,再将理象数的完整含义融为一体,真实完整地把握事物,真正融会贯通、了悟疑惑,才是占的意义所在。以象数知为依通,以理入为神通,神通境界如《系词》所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三、中医与《易经》互参 中医与《易经》是密不可分的,中医的源头是《易经》,中医经典《内经》是《易经》的医学版。有了易的基本知识,对於我们认识中医,运用中医治病救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道理,通过对中医的学习,也有助於理解易经的理念。 1.中医之理:阴阳学说 2.中医之象:五行学说 3.中医之数:气化学说 四、中医与道互参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清净无为。《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起来又是不为,又是为,似乎很矛盾,其实无为的意思是指“妄念”不作为,只有这样人们的身心与自然才能协调一致,这样焕发出的生命力是无所不为的。 中医的最高明养生法也是无为法,《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是说,内心清净,则与道体相感应,道的生生不息的功用则显现,这就是生命的原动力,可称为真气。气生精,精生神,精气神足则合抱为一体,这就是最佳的状态,不可能生病。 五、中医与儒互参 1.阴阳平衡与中庸之道 中医的阴阳平衡与儒家的中庸之道一致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而又按四时阴阳的生长收藏而周期性运转,实际上人得天地之中气,合日月(即水火)之中气而生成。为什麽这样说呢?《易经‧序卦》“有天地然後万物生焉”,人得天地之精华而成先天之原气,原气含阴阳二性,为阴阳之体;後天日月代表後天阴阳之启用,形成四季,也带动人体之动静变化,生长化收藏的生命周期。因此人体是自然的缩影,与自然一体无别。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中”是先天的状态,即“中”是先天之体,是具足一切的本源;和是後天之用,是万物生生不已、和谐亨通的状态;和的含义是包含了万物的特性而又不显出万物的特性,也可说是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这也是万物生生不已的状态,即“万物育焉”。 2.孝道与养生 孝道是子女对父母养育的回报,包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十二个字。“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天地二气是生命的来源,因此“大孝孝天地”;《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人的生命受之於父母,来源於父母之精,父母代表天地传承天地之气。而且,人体五脏与天气相通,人生须要天地之气养育。可见,孝道的实质为承接天地之气;孝道的表现在於感恩,唯有感恩才能与父母、天地相沟通;孝道的圆满在於悟道,因此《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於世,孝之终也”。因此,孔子提倡的孝道是身体健康和事业圆满的基础,当然也有利於社会和谐、安定,大有深意。 3.五常与养生 儒家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分别与五行的木金火水土对应。五行之中都含有土,土可以调和、舒缓五行的偏性,阴阳平衡时,五行互生互用,处於和的状态,以此来理解五常才能理解五常的真实含义。因此,五常实质为长养天地之气以利吾身。孔子是养生大家,通过调理人性之五常,也调和了身体,进而改善社会,以至於调整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功德不可估量。 4.立志与养生 立志也是儒家的重要教化,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学”,有此志向才有孔子圣人的德行和成就。《内经》中提到“肾藏志”,《康熙字典》“志者,心之所之也”,“如射之有所准志”。志的特点首先是由心发出来的,而且目标明确。後天离卦为心之用,美好、光明之意,先天乾卦为心之体,代表天道,有高远、圆满之意,因此,志又应该亮丽、高远、圆满。 肾气收藏不是无限的收藏,收藏是储备,储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肾精充足了,有两个使用方向,一是下流,即生殖;二是上行,即生髓、补脑。肾中藏志,志为心的感召,立志可使肾精上行,是实现美满人生的关键。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