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小提琴》联想

时间:2012-08-24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王斌把他的着作《新西兰的微风》赠我之後,我一气读了七、八篇,颇有收获与感慨。其中《出墙的无花果》,《老人与小雏菊》等,篇幅不长却含意深邃,读起来轻松却印象深刻。
  今天又读了一篇《小提琴》,引起许多联想。
  《小提琴》并没有着力写主人公和小提琴本身,更没有多写学琴练琴的情节。说的是一位修钢琴的行家,由於不识货,以高价帮朋友买了一把冒充名牌的小提琴,也就是说上了当自己还不知道,以为帮了朋友的大忙。而买主在後来发觉实情之後,为了不使朋友尴尬和悔恨,更不想让朋友蒙受经济损失,始终不予点破。故事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这体现了朴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反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光明和美好的一面。
  於是想起了六十年代初有一次到北京出差,在东长安街一家叫“曙光”的电影院看的电影《消失的琴声》。村童胡安跟在卖糖的老人後面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老爷爷给他一块糖,他不要,後来知道他迷恋老爷爷的琴声,终於有一天把他收为徒弟教他学琴。老爷爷原来是乐团的台柱,因为妻子病逝,自己有病,就辞职在家独居,卖糖餬口。日复一日,师徒俩感情更深,小胡安琴技也有很大长进。又过了些日子,胡安去看望老师,邻居告诉他老师最近得了急病,已经去世。他到墓地痛哭一场。一日,他发现老师的提琴在一家乐器店出售,他却无力买下来。於是他设计每天晚上把琴偷来到旷野练习,一大早又偷偷送回店里。村民们每夜听到有琴声,疑云重重,以为是闹鬼。一天夜里,小胡安站在河边的一个小土丘上练琴,拉奏着老师教的莫扎特的曲子。正当我为优美委婉深沉的琴声陶醉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一群村民手持锄头棍棒惊惶而来,看样子是来“驱鬼”。
  琴声进入高潮,奏出了最强音。人声鼎沸。村民们用锄头猛挖,用铁锹猛铲,喊声一片。
  琴声戛然而止,一个汹涌的漩涡,把裂开的土丘冲向江心,冲向茫茫的浪潮之中。
  无知、愚昧、迷信和落後葬送了热爱音乐的胡安。观众中传来啜泣声。
  澳大利亚作家布里奇斯的《小提琴的力量》告诉读者一个少年“小偷”转变成小提琴演奏家的故事。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成的。面对正在偷自己的琴的小偷而怒气冲天的主人公,忽然想起一块墓碑,怒气顿消,和颜悦色地假装不知道对方存心偷琴,反而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小偷”。他在回答妻子的困惑时是这样说的:“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失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为此,他为了免得“小偷”不能接受,没有勇气改邪归正,还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您是拉姆斯顿先生的外甥吧,我是他的管家。”聪明的“小偷”知道对方是在拯救自己。从此努力练琴,後来在墨尔本提琴演奏大赛中获得冠军。
  故事情节曲折。那位用善意的谎言拯救了打算偷琴的少年的主人公自己也曾是一个失足少年——少年时当他入室打算行窃的时候,屋里只有一个女孩。她对他(就是後来把琴送给“小偷”的主人公)说:“您是要去五楼找麦克劳德先生吧?这是四楼。”他後来发现这栋楼根本没有五楼,知道女孩是在挽救他,让他体面地悬崖勒马。当时女孩请他坐一会聊聊天。还给他拉奏了一段《希芭女王的舞蹈》,最後连琴也送给了他。
  前面所说的“忽然想起那一块墓碑”,就是这个女孩的墓碑。她当时患了绝症,不久就长眠在墓地。女孩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但是能挽救一个失足少年,她很快乐。
  上面就是我读了王斌的《小提琴》引发的一串联想。四个故事背景,手法,年代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宽容,理解,爱心。
  说到这里。还想提一下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和主教卞福汝。冉-阿让偷了主教的一套银器被警察逮住,警察请主教卞福汝作证。後者是这样对警察说的:“不错,这套银器是我的,是我送给冉-阿让先生的礼物,有什麽问题吗?”绝望中的阿让顿时如雷轰顶——知道主教是在拯救他,让他重新做人。从此他改邪归正,拚命劳动,积了钱办作坊,工厂,帮穷人就业,搞慈善事业。
  最大的力量不是“小提琴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世界上的一切纷争,战争,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快乐的人间”。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