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会上,朋友抱怨说,他孩子的老师留了篇题为《难忘的事情》的作文,他女儿写的是在裁缝店看到裁缝两岁的小孩子被一米长的布绳子拴在桌子腿儿上玩耍的情景。从孩子稚嫩的文章看得出,此事对朋友十岁女儿的触动着实不小:旁人生活的艰难、对弱者的同情、感恩、无奈……而当孩子眼巴巴期待老师也对此產生共鸣的时刻,发下来的作文本上除却“小学生要写小事,不要写大事”的批语外,却无一字褒奖。朋友描述他女儿当时的样子,真是无异於被泼了盆凉水的落汤鸡。 当下,很多人都认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个观点,殊不知讚美孩子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赏识的背后考验的往往是师长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是古人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 这件事不禁让我想起半个月前,远在惠灵顿读小学的小外甥女Annie的一次作业,也是一篇作文,名为《特殊的家人》。同一个题目,班上的孩子交出的作业从内容到形式却是大相逕庭:诗歌、记叙文、PPT……而老师照单全收,并让每位学生都朗诵自己的作品,当堂点评。从评语中看得出,老师是打着灯笼,拿着放大镜在挑学生们的闪光点。Annie因为写了一篇介绍曾祖母的小文章而获得老师的讚赏,并得到了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讲座的机会。天知道,刚到新西兰不及一年的小Annie,英文还说不利落,搞出的讲座会是个什麼模样,但看她美滋滋的样子,活像只骄傲的小公鸡。从此,平时令她头疼的日记,魔术般地成为了她每晚的享受。这让人不得不相信“讚美”这副良药的功效。 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裡‧罗德姆‧克林顿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书《举全村之力》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智力在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它是我们基因的一部分,无法改变,而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营养、与孩子多谈话、给他们足够的鼓励、悉心照顾他们早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就会让他们在学业、智商和情商方面大有长进。”在我们谈及教育现状的时候,家长也好,老师也罢,往往会把孩子们不如人意的学习状态归咎於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当一位家长向我抱怨儿子罹患无药可救的“厌书症”的时候,我反问他:“每晚八点以后或週末您是不是会看一些书呢?”他答:“我这样的年纪读书还有什麼用呢?”显然,这位家长的叹息本身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若我们自身对读书没有兴致、知识贫乏,又怎麼可能为孩子们“在学业、智商和情商方面大有长进”提供可能呢? 由此想到,在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改革的内容不应仅仅是教材的编写、课程体系的设置,更重要的是,教育人才的选拔更应当特别的重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比其他,高水平的导师惠及的是几代人的未来;思想禁錮的引导者很可能会引发民族的衰败。当下,以“高质量”着称的中国式教育的确使孩子们学会了演算数以千计的习题,比起西方的小孩,我们似乎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国外的“简单”教育为何却慷慨地放弃了我们教育中对知识千锤百炼的部分,转而让孩子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於早早地瞭解生活的常识、时事、外交甚至政府的运作上呢?比如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就有许多诸如这样的项目:孩子们如何掌管州政府、男孩女孩如何治国、模拟联合国工作。类似的活动在我们许多中国家长看来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而洋人却不这麼看,他们认为,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让孩子们尽早接触真实的世界,对孩子们今后的人生会有很深远的影响,对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十分有益。 大家都认同的一点是:高水平的教育源於高明的导师。智慧的引导者绝不会是那些只知道板着面孔给孩子的作业标记对错的裁判,却是属於那些懂得怎麼使孩子增长才干的伯乐。 而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现在中小学老师的选拔会出现千里挑一的火热局面,入选者按理说当属精英无疑,而他们实际的从教状况却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那麼是选拔机製出了问题还是原本高素质的人才被重压下的工作负担或不尽如人意的教育体制“低水平”了?这的确很值得当前从事教育改革的官员们认真思考。“ItTakesaVillage”这是非洲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由此看来,经济条件那麼落后的非洲尚且懂得把最优质的资源用於孩子,相信身处经济飞速发展中的中国教育也不会甘心输在这个起跑线上吧。而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生留学潮的汹涌之势已经在提醒我们,留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已越来越少了。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