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系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材料系副主任,材料及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牛津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MIT)材料激冷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及纳米表面技术,轻金属合金(镁、铝、鈦),氧化物薄膜及其他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2001年被选为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NZ),新西兰工程院院士(Fellow,IPENZ),中国国务院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薄膜材料学会副主席等。 高唯教授撰写的此文,旨在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经验的一些心得,和广大有志於在新西兰就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年轻人聊一聊如何在西方教育体系的学校裡读好研究生,相信会对大家有所裨益。 4.和同学、老师们相处 西方的大学,例如奥克兰大学,非常“国际化”。学生从100多个国家来,是真正的多民族、多文化的集合体。研究生中“外国人”更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中国来的。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国家留学基金会(CSC)的慷慨资助下,许多优秀的青年学生来到新西兰。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学生,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移民家庭。大家都能看到,华人研究生比例高,特别在理工科,主要的原因是华人家庭重视教育,希望子女得到高学位,这是一件好事。华人学生在这裡努力学习,专心研究,为新西兰或者说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做出贡献。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成后回到中国,为我们祖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应该说,在我们研究生的团体中,同学之间的关係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大多数华人学生工作努力,和本国学生及其他地方来的学生关係也不错。在新西兰,至少在奥克兰大学,我没有看到拉帮结派,或明显的种族歧视现象。种族、宗教信仰、出生背景、性别、年龄等歧视在先进的西方国家裡,特别是在大学裡,是非常“臭”的事情。各级领导都很注意,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如果有证据,完全可以上告。一般都会受到重视,得到妥善的解决;施加歧视者,往往会受到警告或处分。 这裡我希望提到的是,有个别学生,把以前的“教会了徒弟师傅就没饭吃”的旧习气带到大学裡来了。这当然不只是华人学生,我遇到过其它亚洲国家的学生也有这种坏习气。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做实验时不让别的同学看;甚至在有人看的时候,故意做错一些,以保留自己的“诀窍”。当我批评他的时候,他居然说:“你是个教授,当然不担心你的地位,我和你不一样‧‧‧”。对於这种坏习气,我们绝对应该是“零容忍”。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此人当时已是博士后),你如果不改正,就不要在我们的团队裡工作。 我在我们的研究团队裡,无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个别和同学的交谈,一直强调大家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对别组的同学,例如他们要用我们组裡的仪器设备做实验,我们应该尽量帮助。外国、外校的人要资料,我们也尽量提供。如果有竞争,应该是公平竞争,共同提高,而不是靠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样不但能够在组裡树立一个良好的风气,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他们自己的团体裡,也会继承这个优良传统。当然在我们选题及合作课题的安排上,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故意创造组内竞争的机会。同时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适当调整任务的份量和难度。 现在来说说和导师的关係。上面谈到,研究生导师对你的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一个好导师,不但能帮助你读好研究生,还可以使你终生得益。所以在选择导师时要慎重,多瞭解一些情况,多做一点“家庭作业”。在选定导师后,则应该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关係。换导师是不大容易的。 导师也是普通的人,不过比你多做了些科研。他们和你可能在家庭裡、学校裡、社会上见到过的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不同的性格脾气。刚开始接触时,导师会想法瞭解你,瞭解你的基础知识的范围和深度,实验能力及为人处事;你同样可以瞭解导师的学术能力,专业范围,及性格特点。这是所谓的磨合阶段,老师瞭解你多一点是为了给你安排合适的课题,你瞭解老师是为了跟老师搞好关係,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注意的是,跟导师见面要準时到达,会面讨论些什麼问题应该预先明确,然后尽量做些準备,不要糊裡糊涂;在讨论课题时要採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即多让导师知道你的长处、熟悉的领域,做过的实验等等。对於不熟悉的领域,也不要一口回绝。你可以表示我虽然不熟悉,但可以学习。因为这还不是决定课题的时候。总之以一个积极、诚恳的态度取得导师的好感和信任。 诚恳固然是一个美德,但是过分“老实”也有问题。例如有一个中国学生和我见第一次面时就跟我说:“我是个新移民,本来不想读书。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来读研究生,请你帮我选择一个容易找到好工作的课题‧‧‧。”这固然是他的真实想法。不过直接了当地讲给导师听,你想导师听了,是一个什麼样的感觉?所以说,跟导师的交往,和你平时跟别人交往一样,也应该从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他喜欢听些什麼,哪些是共同的利益,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在课题决定并开始工作后,和老师的接触主要是匯报及讨论工作。根据不同的导师及研究组,匯报可以是在小组会上,几个人一起,或者是一对一地进行。不管什麼样的形式,导师希望听到明确的报告和结果,看到积极的态度。例如我们的研究团队人数较多,课题覆盖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分领域每叁周开一次会,叁周中间可能有小会或者个别讨论。好的学生每次小组会都会报告自己的进展,平时有了新结果还专门约见导师进行讨论,导师当然喜欢这样的学生,他们也能得到导师较多的帮助。进行较慢的学生,则应该隔一次会报告一次(即六週报告一次)。我要求学生如果六周还没有报告,则应该说说遇到了什麼困难,或者有什麼原因,不可以一直沉闷下去。 和导师讨论后,最好应该有一个记录。我们每次小组会都有一个会议纪要(MINUTES)。你和导师讨论后,不一定写出一个纪要,但也应该记下一些要点,特别是结论和下一步的工作。下次你再和导师讨论时,导师有可能已经记不清楚上次说了些什麼。如果你能提起上次讨论的结论,并且报告导师让你做的工作的结果,导师就会很高兴,对你的印象就会很好。 这裡我想专门提到的是,如果遇到困难,或者有什麼要求,应该尽量及时地向导师提出。绝大多数导师都会认真考虑,帮助你解决困难。当然如果导师解决不了,他/她会直接了当地告诉你,例如他没有相关的课题基金支持你的研究,买不起你需要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不应该不高兴,大家都是直来直去,比你憋在心裡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帮助好。 有时候你给导师写了一个邮件,要求导师帮助你解决一件事情,导师没有及时回信。这裡可能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导师觉得不好回,例如你要求买一种设备,价钱不便宜。儘管你说明了理由,导师还想瞭解一下,看看是不是必须买。另一种情况是,你要求导师做的事情需要花一些时间。现在大学的老师,特别是研究积极的老师,都非常忙,可以说是“超负载”。教学、研究、指导学生、行政、学术工作样样不能少。每週工作五、六十小时的不在少数。有些邮件,收到时很忙,手上有其它工作,想过一段时间再做。一放下来,就可能忘掉。这种情况,过几天,你可以有礼貌地催一下,导师应该不会不高兴。 如果是有严格限期的工作,例如要导师写证明信或推荐信,则应该在向导师提出要求时就说明限期。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应该给导师留至少一、两周的时间。今天告诉导师,明天或者后天就要拿到推荐信,这是不礼貌的。约见导师,如果需要较长的讨论时间,也应该留有一定的天数。 在研究生阶段,抽出时间,做些论文研究以外的工作,有很多好处。例如帮导师批改作业,带实验,上辅导课,整理实验室,修理仪器设备,购买科研所需的工具、材料,做会议记录,组织学术会议,张罗小组活动‧‧‧,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一方面自己得到锻炼,同时省了导师的时间,有时候还能挣点钱。你帮助了导师,导师心裡应该是有数的。这些也会是导师为你写推荐信时的好材料。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