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年过耄耋,来说说空巢家庭现象。 空巢家庭现象在中国显得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的越来越多关注。 其实在新西兰,空巢家庭的比例并不比中国低,但是人们对此似乎司空见惯。并不十分忧虑。 空巢家庭一词,应该是来自白居易的一首诗:“樑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啣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全诗描述了燕子爸爸妈妈哺育雏燕的辛苦,“须臾十来往,犹空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最后,燕子爸爸妈妈教会了雏燕飞翔的本领。诗的最后叙述雏燕长大了远离父母和父母对儿女的思念之情:“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然而,除了人类社会之外,幼仔长大后离开父母自立乃是动物界的客观规律。燕子空巢悲鸣,只是白居易以人类(他那个时代的人类)的思维想像和自作多情。日本有一电影《狐狸的故事》,狐狸对幼仔呵护有加,但对成年儿女,为了繁衍后代,促其自立,并有抵御天敌的本领,坚决无情地将成年儿女逐出家园。儿女表现出十分依恋,而父母却“铁面无情”,驱逐没商量。 新西兰的老年人多半不与子女同住。他们对子女依赖甚少。这固然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但是在感情上他们没有像华人那样的空巢情结。笔者一位洋人邻居约翰,单身,有两个女儿。节假日来一电话问候,就很高兴;他至今说不清女儿住在那个城市,依然心情愉快。朋友格雷姆夫妇,未育,领养一儿一女,长大后去了澳洲,也是隔空喊话问候,一年几次。他们觉得这很正常。 新西兰本地人即使老人健在,也很少到成了家的子女家里造访,更不要说像华人那样三代、四世同堂了。 从以上白居易的诗,可以看出空巢悲情也与中华文化有一定关系。我们固然应当传承发扬优良的中华文化,但也不能不随著时代与时俱进。 依笔者看,空巢家庭现象不可能解决,也无须忧虑。一切改善养老条件的措施尽管采用,并不断完善,他们只是解决老人生存与生活条件,而空巢现象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解决。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