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朋友都问到了我:留下?OR回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且现实新西兰的情况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新西兰如今还是10年前那个样子吗?有人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那么每个人脚的大小不同,就很难说什么才是合适。何况现在是,“鞋”的大小也是在变化的,那么就更难说合适了。当然也有种说法: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倾向属于不要最合适的,只要最好的。但是这个“好”你如何去定义?环境最好?国家最强大?经济最发达?最容易拿绿卡?又或者别人都说好的就是好呢?大多有钱人都去北美,但有人就说美国天天枪击案去那里干嘛?还有人说中国太糟糕了,我们快点逃到外国移民吧。但还是有大把的人拿到绿卡后重返中国去淘金啊。所以在大家做选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其次要动态的看新西兰的发展,才能做出至少不令自己后悔的选择。 现在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么几类不同人群的情况: 第一类是来读高中大学的 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不同于第一波2000年左右过来读高中大学的情况,这里曾经是廉价留学的天堂。首先现在普遍留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已经远比那个时代强很多,特别是过来读高中的家庭,至少2,3年高中再加3年大学都是国际留学生的学费。其次现在的读书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更直接的投资,投资绿卡投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投资一个大陆黑金时代终结的资产转移路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高中读大学的同学一落地就代表家族去咨询创业、投资生意,去现金扫房,去咨询农场、酒庄。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官二代富二代还是稀缺资源,还是有很多家庭经济情况一般,但很勤奋的学生。对于真正来学习的学生,希望靠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甚至自己家族命运的学生,我倒是真心的建议你们用心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因为新西兰不是你们的终点站而只是你们的起点。一个人能走多高取决于这个人的眼界和专业能力,你更努力的读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这只能让你的专业能力更强,但无法提高你的眼界。而眼界的提高是靠你所处的环境,学校的排名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毕业生所处的相对较大的城市就意味著更加完善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加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强烈商业化的氛围,这一切会使得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快速融入公司。在我的最近的接触中也越来越多读预科的学生去申请澳洲的学校,在这里大学读完继续攻读一年HONOR去申请北美学校的学生。这才是你们真正去努力读书的路径,到更大的城市去,到更优秀的学校去,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工作,你们眼界就会更高,将来你提升的空间就是由这些所决定的。真正读书的学生请不要紧盯著新西兰这一纸绿卡,这里属于没有斗志,不再想积极向上的人退休养老的地方,而绝不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的理想之地。把眼光放的更长远,你就会走的更远。 第二类是来读硕士的 中国学生大多都有一个硕士情节,因为曾经遥不可及的硕士学位如今却近在咫尺。硕士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光环啊,虽然这道光环现如今已经被各种MBA,在职教育拉低了无数个等级的下限。但是对于中国的家庭来说,子女能有一个海外硕士的学位,也是一种全家的期许。 硕士在新西兰很尴尬,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不需要太多科研技术人员。更多是需要技工,果农,还有服务员。这个国家虽然提供所谓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但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国家收入产业存在。它只想要你的学费,而不会考虑你以后会不会找到对口的工作以及能不能获得绿卡享受它所谓的福利。 很多具备硕士申请资格的同学为了短平快的获得绿卡甚至放弃了申请硕士课程而转投一年的GD,GD课程相对LEVEL更低更贴近实践,如今越来越受到追捧。 但是对那些真心想读书的学生硕士并非不可取。因为不以绿卡为目的的读书可以使你更纯粹,当一个人更纯粹的时候,其实相对更容易达到别人达不到的终点。尽量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只有喜欢你才能更投入,更投入才会比其他人更优秀,更优秀你毕业后的机会就一定比别人更多。而且不要认为英语非母语就无法和那些KIWI竞争,因为优秀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锁定的就业目标一定不会是小公司,你们通常会在政府部门或者大型跨国企业就职。而这些地方都是非常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他们并不会因为你的英文不如KIWI流利而拒绝你。反过来如果一个职位有3个你的KIWI同学去面试,而只有你一个华人,那么在专业能力你不会比他们差一大截的情况下,一定是你胜出。这在HR管理中叫做文化互补优势,在一个不同种群的组合中更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产出。 第三类是技术移民 最近有一批30岁左右,甚至40岁左右在国内具备了多年技术工作经验的人在冲击新西兰的移民市场。IT只是一个较小的范围,这些人中有过去做管理的,有过去做电气或机械研发的,也有国内大学老师等。 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有不少人甚至可以完成在海外直接申请到无工作OFFER绿卡这样的高难度动作。但是更多的人是先办旅游签证过来,或者用学生签证过度一下,一边考察这边的情况一边找工作。当然这类人相对的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语言和家庭。通常来说如果国内不是英语工作环境到30,40再把英语捡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这个年龄在国内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离开中国是失去了很多东西或者说破釜沉舟过来的。 其实这类人应该更加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选择在新西兰不在中国,损失哪个更加小。你们的关键是在语言上有所突破,因为专业技术应该已经不是问题了,能不能留下来的问题只是语言上能不能获得这里公司的认可。人有长处就一定会有短处,不能要求一个人有10年加的丰富经验,还要去和在这里读高中读大学的小孩子去比英语。所以小孩子更重要是经验的门槛无法逾越,而对于办技术移民过来的人群英语就是你们不得不逾越的门槛了。多在英语上下功夫,只要坚持留下来,其他都不会是什么问题的。 第四类是创业,投资移民 很多人都谈到了创业移民对新西兰本土经济的摧毁作用,因为的确有一批人在用国内的资金来补这边生意的窟窿以实现自己获得绿卡的目的。这个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本土居民的就业问题,但是同行业的本土公司如何去和这样的创业移民公司竞争呢?这样的搅局者一定会把价格拉倒正常经营无法生存的地步,所以虽然吸纳了一定比例的就业,但是反过来那些被挤跨的企业又造成了新的失业,这也是现在失业率下不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种创业移民会形成一种泡沫式的击鼓传花模式,为了绿卡在新西兰创业移民投资了50万纽币,那么在绿卡到手就一定要把成本赚回来,找下家接手这个项目,去鼓吹创业移民。 而且更为危险的是在创业移民集中的过渡期——也就是生意换手时期最容易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打击。大概在2011年左右国内媒体有一篇文章当时特别火,是一个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白领辞职跑到新西兰卖菜开超市获得绿卡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引领了一批创业移民来到新西兰的各种人群,按项目的周期2∼3年计算。从那个故事产生影响开始到现在已经是这第一批创业移民拿到绿卡开始大量换手的时间了。当一个经济体中100个生意在3年内都靠国内的资金来支撑和维持,并且这3年内挤垮了另外300家同类公司。在这3年内这个经济市场不会有大问题,因为他们在用持续的钱来补窟窿维持。但在2,3年生意终结或交替的时期,如果没有后续人接这一棒经济市场就会坍塌式下跌。在这里诚实的经营者和最终的消费者都是失败的。被它们挤垮的那300家同类公司的消失,已经使得市场失去了竞争,没有竞争服务价格就会继续走高。 第五类是配偶移民 如果说创业,投资移民还是在新西兰投了一些钱推动了一定的经济的话,这种配偶移民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拖垮新西兰经济的政策。只要同居一年就可以获得绿卡,竟然连语言要求都没有。这种事情真的是只要有钱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商婚的、骗PR的、小三拆散人家家庭的。。。各种狗血剧情不断上演。但一个好的方面就是这一个群体每年移民所占的比例不会太大,所以不会对经济构成太大威胁。不过还是要关注这个种群对我们的社会风气的恶劣打击,小孩子如果在这种赤裸裸的交换环境中成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扭曲。如果有子女就让他们快乐自由的长大,而不是从小就变得虚伪和事故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选择新西兰的意义所在。 第六类是黑在这里等机会的 一直听说有一支黑在这里的潜伏队伍活跃在建筑工地和华人餐馆。总体来说我对这些人的评价要高过第五类和第四类的,因为这些人通常工作条件极其恶劣,薪水又很有可能在平均水平以下,而且因为身份的问题,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往往又只能忍气吞声。通常这类人在国内家庭环境不一定会很好,但是为了能更多赚点钱给家里寄回去所以选择黑下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甚至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在通过勤奋的劳动推动我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再来看看动态的 新西兰经济社会环境 就基哥这几年的表现和这一届政府的政策来说,我是极其不看好的。基哥我个人的认识就是一个跳樑小丑。请看他在国会中和其他政党议员的辩论,他总是给人思维相当敏捷和反应极其迅速的感觉。基哥从小并不是在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通常这类人本身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后天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注定无法改变他深藏在内心里的需要别人认可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他考虑的就不会是对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祉,而仅仅是他个人的精彩程度而已。不难理解很多他的政策都是短视的和对经济没有长远益处的,仅仅是获得了当时情况下一定的掌声,但是埋下了中长期的危机。 关于房价,当一个特定的时期,所有的人如果不买房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资产损失时,那么势必造成所有的人竞相去买房减少自己的资产损失。这个的确是市场趋利避害理性的做法。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当我们看到有钱人把房子当白菜买,5套,10套的连排UNIT砸下去;当我们看到上班族节衣缩食的一套自住,2,3套贷款投资的购买;当我们看到首付向家里要,贷款要家里还的购买。。。这样持续下去,如何去消化这些投资住房?能不能消化投资房,看租金上涨率。租金上涨率减去现在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新移民涌入的预期。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算,看看新移民的天量涌入到底是不是个骗局? 分析一个东西不要从它本身去分析,而要从它的相关衍生产品去分析。很多年前有个故事,股市最赚钱的是股市门口看自行车的大妈,每当股市门口自行车越来越多的时候大妈就高位拋出,因为市场很热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花费比产品价值更高的价格来接手,当大妈发现存自行车的越来越少,大妈就低位抄底,当市场很差大多数人会把产品以低于它价值的价格出手。我们来看新闻最火的的一些转载,“净移民流入创新高”,“加拿大技术移民窗口关闭”,“澳洲第XXX类技术移民申请全部废止”,“中国解除5万美金购匯的限制”等等。我们不要去看这个新闻本身,而要想是谁以什么样的目的去放出这些新闻,这些新闻会引导我们做出如何的选择。当一个项目或者模式真正赚钱的时候,没有人会发布任何相关消息,因为这个时候任何理智的人都希望把消息控制在最小范围,闷头的去捞大钱。反过来,当一个项目或者模式逐渐衰弱的时候,就一定会围绕这个项目产生出一个又一个相关新闻来吸引大家的眼球,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接最后一棒。 而且华人文化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的影响到了本地KIWI的生活。本来这届政府希望靠房地产的拉动来撬动整个经济提升,但他们明显高估了华人的消费能力。 一个KIWI家庭如果住100万的房子,这个家庭的综合消费能力都会是一个相当高的层级。但是政府终于发现了,华人的家庭即使有5套100万的房子,他们的综合消费能力竟然接近或者低于新西兰福利领取者的消费等级。 我们华人最大的消费就是子女的教育投资,而这对新西兰的影响只是学区房更贵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KIWI家庭不得不学习华人削减家庭开支甚至延迟要小孩来应对越来越高的房价。这就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房价越高,所有的居民消费越保守,越保守的消费会带来所有的生产能力继续下降,生产能力越下降,产品价格越高,从而进入一个另一个消极的经济循环。 另一方面看看所谓的政府和银行都在怎么说。从政府和银行大集团的利益出发,它们是一定会阻止房价下跌的,现在只是看多空力量的角逐谁更强而已。这就不奇怪现在从各个高层传来的所谓房价将会下跌的消息,怎么看怎么像是它们在给房价打气的消息。 另外新西兰政府也在学习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AUT大楼的扩建,奥大大楼的扩建,各个区域新的MALL,商场的大手笔投资。都是政府希望通过基础建设拉动经济。楼在建设,MALL的建成都会吸引一部分就业,但是这个时期吸引就业无法完成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投资,而是消费。当所有的家庭削减消费的时候,投资很多项目,生意是有了,但所有的家庭还是不花钱,怎么能让项目运转下去呢? 当所有人被房地产蒙蔽了双眼的时候,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新西兰的整体经济状况。从中长期来看新西兰经济一定会经历一次痛苦的挣扎,薪资涨幅的提升已经跑不过通货膨胀带来的抵消作用。对于穷人的冲击尤为明显,中产阶层也会感到存钱更加辛苦,只有富裕阶层不会有明显感觉。同时随著美国经济的强势回归,全世界都将受到波及,从资金到项目更多的会回流美国,令新西兰本就不振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中国经济的大腿能不能抱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如果想跟著中国火箭式的上升,就请一定要接受伴随著中国经济自由落体式的下跌。所以留在新西兰的朋友们准备系好裤腰带准备过冬吧,未来5年不是讨论你资产如何增值保值的问题,而是你如何让你的资产下跌更慢更少你就赢了。当然最近有个热点就是TPP协议新西兰也在其中,我们可以拭目以待对我们的影响。 收篇语 其实我真的无法回答你究竟是回去还是留下,但我能做的就是引领你去分析和发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去做出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因为任何事情,谁也无法替代你自己。自己去选择,并且去承担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成功和金钱,人生最有趣的是经历不同的事情认识不同的人,开阔自己的眼界和纠正对事物看法,并最终获得幸福。留下?OR回去?这是一个问题。 (本文作者为生活在新西兰的一位普通华人)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