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人在奥克兰4 捐献一千万的山东人……

时间:2015-09-19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你的心情,我想读

  奥克兰的每一天,你有几多忙碌?夜深时刻,你又有几多平静?轻轻问一声:朋友,你还好吗?

 

  2015年9月4日,李良仁先生与奥大医学院院长John Fraser教授签署捐赠协定并合影

  2015年9月4日,李良仁先生一家合影

  1989年,李良仁先生与儿子在中国  

  1996年李良仁先生一家刚到基督城不久,在住所前合影  

  八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李良仁先生  

  2015年9月14日,李良仁先生与太太韩江华女士在公司合影

  2015年9月4日,华人企业家李良仁先生与奥克兰大学医学院签订捐赠协议,捐献1000万纽币用于癌症研究。这是该学院50年来收到的最大捐赠。消息传出,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李良仁先生今年61岁。捐款之前,知道他名字的人应当不多。而他的名片如同他的衣着那样简单低调,没有职位头衔,只印着公司名、自己姓名和通联方式。
  对于捐款本身,李良仁先生本人非常淡然。他没有更多什么要说的,认为自己实在太普通了。
  那么让我们试着走近他,了解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和故事吧。

  (1)初到新西兰

  1954年李良仁先生出生于山东。
  他是1977年中国大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80年代初中国大陆自己培养的为数不多的研究生之一。他也是中国大陆最早一代计算机的使用者之一,那是1985年,距离研究生毕业还有一年,哈尔滨市长着手改善乘车难问题,当时还在东北林学院攻读土木工程研究生的他,借用客流量调查的资料,设计了一个小程式进行分析,然后将建议寄给了市长办公室。由此,他被借调进入市政府办公厅调研室,毕业后留任办公厅。两年多后,他认为自己个性不合适当时的工作,辞去政府职位,于1989年进入经贸下属企业,并于1991年再次辞职自立门户,成为中国最早那批“下海经商”和“个体户”中的一员。
  1995年第一次到达新西兰时,他只认识一个人,就是写下一纸邀请函,邀他前来基督城旅游和考察的一位西方人。这位基督城人到中国进行机械安装调试,与李良仁结识,两人希望寻找机会开展合作。当时李良仁在中国已有五六年的外贸经验。
  他认识的第二个朋友,是在大街上遇到的一位华人。对方聊起说移民很容易,而他考虑到对事业有所帮助,于是开始找律师办手续。
  当时他已41岁。年龄确实大了。好在还有勤奋工作积累的商业经验和一些资金,学生时代的努力也给他带来了5.5分的雅思考分。
  1996年他把妻子和儿子也接到基督城,买房安家。
  那是20年前的基督城,还没有多少华人,也似乎看不见属于华人的商业机会。
  一切从头开始,事业的方向在哪里呢?  
  他自认是个心宽的人,不发愁,买了一辆破车,开上街到处转着看,了解市场上有什么产品或业务可以一试。
  曾经看见一家台湾同胞的商店,他进去和对方攀谈起来:你们说,这里到底有什么生意是我们华人也可以做一做挣到钱的?对方说:我也想告诉你,可谁告诉我呢?我们开这个店就是为做点事防止老年痴呆,你看看街上有几个人?没人怎么赚钱呢?  
  那时的基督城,一到周末街头几乎空无一人。曾有人告诉他,“不做吃三年,一做吃三月”,亏本厉害。
  他尝试过很多想法,纺织品、陶瓷、大理石……,小半年时间过去了,仍未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看到街边正在卸货的一架货柜车,包装箱外印着中文,他主动上前问卸货的KIWI小伙子“What is this(这是什么)?”对方回答“Plumbing Fittings(水暖管件)!”他问“How is the quality(质量怎么样)?”对方答“Rubbish(一塌糊涂)!”他觉得好笑,但表示自己也许可以帮上忙,小伙子便向店主招手:“Peter, come!”
  这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进入了水暖管件的行业。后来他在自己院子里盖了个车库用于仓储,开始从中国进口管件。
  还是那辆破车帮了大忙,他带着打印好的价格单,“扫街”式自我推销,看见销售管件的商店就停车上门。那个年代的基督城只有西方人在经营这个行业。人家说“我们不需要”,他答“那我过几天再来”,对方说“你不用来”,他就答“那我过一个月再来”。也有不礼貌甚至歧视等情况,他不介意。做生意要心宽,不跟人计较,骂人的话就当听不懂,自己要礼貌,要勤奋,要多跑几趟。

  (2)在奥克兰继续努力

  考虑到奥克兰市场较大,1998年他卖掉基督城的房子,举家搬到Howick,再次从头开始。这次,他买下一所带有地下室的住房,还是为了方便仓储。
  他仍然开着车“扫街”推销,联系客户,合作中承担责任,从不推诿。业务量一点一点地逐年增长,生意慢慢顺手起来,而他几乎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十多个小时。他自认自己从小都是靠努力而不是聪明,学生时代和工作时期都不例外。
  业务稳定的时候,他仍然寻求尝试各种各样的其它产业,在新西兰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不断考察与了解,渐渐地,从水暖管件,再到其它产品和领域,包括地产与农林等。靠着努力,他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在扩大。
  天道酬勤。多次的努力和实验,也许只有一两次开花结果。但往往,人们只看见一击即中的那一次,却未必了解在这之前的大量尝试、失败、挫折和苦闷。
  2008年金融风暴,有一个项目的合作伙伴不能坚持下去,于是他接手过来,有一便有二,从此渐渐地继续其它的大型项目,做出后来更多的业绩。

  (3)少儿时代的“幸运儿”

  他的父母都不识字。他上面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老小,但一丁点儿娇气都没有,因为家里太穷了。他对自己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印象就是:穷苦,吃不饱,盲流,农村的牵牛娃,傻大个子,学习好,听话懂事。
  他们老家本在山东胶南县,但因为日子太苦,在他四五岁的时候,全家迁往辽宁大连,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其实就是逃荒。在当时有一个词叫做“盲流”,就是所谓“盲目流动人口”。
  他没有户口,所以就没有粮票油票,那时他只有四五岁,每天陪妈妈在派出所户籍办公室外面,坐在走廊凳子上要户口,一天一天,而别人哪里会给好脸色呢?曾有人看不下去了过来劝:大娘别坐这儿了,回去吧。他妈妈说:没办法啊,没有户口就没饭吃挨饿啊。守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个女户警走出来劝他们回家,说研究一下看看怎么解决。这个四五岁的娃娃高兴坏了,赶紧敬礼说“谢谢同志!”女警忍不住笑起来。而他是听到妈妈那么称呼,以为人家的名字就是叫“同志”。
  在他九岁十岁的时候,全家再次因政策要求而迁往吉林延边,一个挨近北朝鲜的边境县市。而在那里,上小学、文革全国停学、下地干活几年、恢复上学,交替发生着,他承受着命运的摆布。
  十二三岁时,还没有大力气,只算半个工分,但也要下地干农活挣口粮。他在前头牵着牛拉犁,全劳力的成人在后面出力扶犁,他总挨骂,各种脏话。一垄垄的土不能犁歪了,他还小,牛不懂要走直路,他也跟牛差不多。
  农活干到1970年,全面恢复中学。他16岁的大个子,背着书包上初一太难看。村里人都说,这傻大个子,为了偷懒不下地干活,好意思去上学,太懒了。
  可是妈妈要求每个孩子都上一点学。父母不识字,太吃亏了。尤其是他,不够机灵,从小被母亲担心,说他太“愚”“缺心眼儿”,总说:以后妈妈死了真不知道你怎么办,农活你不利索,头脑你不聪明,读书就是你唯一的出路。
  他一向听话,忍受着村里人难听的议论去上学。努力地读书,成绩好,历任老师也都点名让他做学生干部。
  但是中学毕业了,死胡同也走到最顶头,没有就业出路。他回家务农,豁出去玩命地干农活。艰苦的日子完全看不到未来。这是1974年。
  几个月后,他因曾做过学生干部,被选上担任村团支部和工作队的工作,接着母校扩编需要新老师,他作为优秀学生被选中,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每天努力地工作。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考上了东北林学院,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韶关交通局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又再考上东北林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
  这就是他,一个农村孩子的前30年人生。

  (4)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在奥克兰的生活是平静的。周末天气好时,到农场海滩走走,他喜欢大自然。他自认最大弱点是不擅交际,但是徒有向往之心,难以提高。平时工作还是照旧,每日只是家里和公司两点一线。
  2014年他60岁了,下半年咳嗽出现血丝,以为是普通小事。反复两次之后,2015年2月大年三十那天,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在诊断过程的延误中,肿块从63毫米发展到74毫米,生命可能只剩几个月时间。
  不幸之中万幸的是,他遇到非常负责任的医生,发现了一种极小概率才会发生的基因突变情况,从而能够利用这种情况为他使用一种针对性的药物,效果是显著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今年10月他将再次复查,确定下一步的方案。
  多年来他和太太一直都有讨论过,如果有能力,做公益事业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但因为没有确定什么合适的选项,就想著迟几年等退休了开始做。
  在诊疗过程中,他了解到现在癌症患者人数众多,他觉得如果自己在这方面做一点贡献,帮助早一点取得研究上的突破,就可以帮助乃至挽救很多人的生命。同时他也了解到奥大医学院在新西兰处于领先水准,他想,要向最先进的机构提供资金,为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良仁不是个特别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觉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好。他认为华人藏龙卧虎,优秀的成功的人非常之多,他对我说,如果做采访报导对帮助公益有好处,那你就报导吧。
  至于我问他,可否跟正在创业和打拼的华人朋友分享些心得体会,他说,他也曾希望自己做成一个成功人士,但是年龄已大仍然没有实现,他只觉得自己该算是一个努力的人。而机遇也很重要。一个人如果已经努力了,成功与否都不必过于自责。
  回望过去的他,也许就是这样吧,笨鸟先飞,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努力经商,宽心对待世事。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