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参加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新闻及文化界人士招待会上,旅居新西兰的著名中国画家邓邦镇先生深情地谈到路易‧艾黎的一些故事。 邓邦镇是中国共产党创史人邓中夏的侄子,他的父母早年去世。1951年,伯母带著9岁的邓邦镇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在北京北池子的一所四合院见到了艾黎先生。 他告诉本报记者,那时他们刚从农村进城,头一回见到外国人,很是害怕。艾黎拿出点心、玩具、小人书,还趴在地上给他们当马骑。 在中国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运动)后,艾黎收养了很多中国孤儿,新中国成立时大部分已长大成人。听说了邓邦镇兄弟的经历,艾黎表示愿意照顾他们。 1953年,艾黎定居北京。邓邦镇兄弟平时上学,住在祖母家,周末就到艾黎那里洗澡、换衣服,一起出门玩。 邓邦镇回忆说,艾黎很支持他画画。上初中时,他就为艾黎写的张思德、乔治‧何克(英国人,工合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等人的书画插图。到了星期天,吃完早饭,餐桌一收,纸笔一摆,艾黎就站在边上讲一段文章的大意,然后他就开始画。 1958年艾黎搬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大院,住在以前的意大利使馆的二层,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住在一层。 艾黎写斯特朗时,也要邓邦镇画画,但邓邦镇说得看到她年轻时的样子才能画得好。斯特朗很高兴地起身去找照片,过了很久才出来,很不高兴地说:“老糊涂了,记不清照片放哪了。”末了邓邦镇只好给晚年的斯特朗画了张素描。 艾黎到云南出差时还专门给他带回了宣纸,希望他学国画。但邓邦镇按自己的想法考上了中央美院的油画系。日后,他将创作很多与抗战有关的重要作品。 邓邦镇后来了解到很多艾黎早年的工作,为了工合运动,他可能一年跑两万多公里,很多地方不通火车或汽车,他就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在中国南方,冬天下雨之后黄泥路非常滑,所以艾黎经常穿著草鞋奔波在乡间。一次骑著车从陡坡上下来,到拐弯时一跟头摔得满身都是泥。艾黎从不在乎物质享受,他发起的培黎学校意为“培养黎明”——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才。 邓邦镇也接触到很多像他一样得到艾黎无私帮助的人。 “在培黎学校里,大都是穷孩子或者孤儿,艾黎给了我们连亲生父母都做不到的关爱。”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