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乳制品价格走低的同时,澳大利亚和拉美却并非如此(资料图片)
2014年12月3日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在奥克兰总部接受本报专访时畅谈中国市场的重要作用(刘浚摄) 对于新西兰的奶农来说,今天冬天很难熬。 虽然几个月前的大旱已经过去,但全球乳制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改变,本月中全球乳制品拍卖会上全脂奶粉价格下滑了13.1%,跌至每吨1848美元,这是近12个月来的最大跌幅,也创下了6年来的最低水平。 下个月初,奶农合作社恒天然就将决定最新的牛奶收购价,各界都预期收购价将大幅下滑。 英文先驱报财经主编Liam Dann本周一发表评论认为,恒天然的首席执行官施牧德(Theo Spierings)就像一个陷入困境的知名球队的教练一样,此时承担著巨大压力。 各方不满在加剧 各方面此时都对恒天然管理层的作为表示不满。奶农们自不必说,目前每公斤全脂奶粉5.25纽币的收购价显然无以为继,那么2015/16季的收购价会降到多低,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持有恒天然股票的人也无比焦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恒天然的股票不断创下历史新低。在新西兰股票交易所(NZX)上市的恒天然股东基金为投资者们提供这个合作社的分红流,自2013年5月以来市值已经下降了41%。 而在奥克兰总部,中低管理层将从8月5日起与高管们一起协商新的商业架构,收到解聘书的人将在9月黯然离职。本月,恒天然已经宣布要裁员523人,几乎涉及所有部门。 Dann评论说,“数百个公司服务和管理的职位看来必将不保,此举意在安抚奶农的情绪,但势必挫伤公司士气,而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 此外,在政治层面,对恒天然业绩的不满也在酝酿,被誉为“摇滚明星”级别的新西兰经济如今被无情地暴露出随著商品市场周期大起大落的无奈现状。 今年年底,恒天然年度大会将召开,届时恒天然主席John Wilson和另两位董事长将面临重新选举,那时就能看出奶农们的民心所向。如果奶农们感到有必要彻底改变整个董事会的面貌,那么接下来改革高管层也势在必行。 美好愿望难达成 近15年前恒天然合作社成立时,意在帮助奶农,通过更高分红的方式抵消越来越低的牛奶收购价。在理论上这是一种套期保值行为,乳制品价格下降时,生产乳制品的成本也下降,而利润还会上升。 但问题是,这一理论的基础是恒天然必须在全球一些主要市场上都有超乎寻常的发展,跟雀巢、达能这些国际乳制品巨头平起平坐,这才能达到奶农的收支平衡并有盈余。 遗憾的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并未实现。尽管奶农们辛苦创造的数亿纽币被用于各种投资方向,但还没有取得实质上的进展,足以在最新一轮商品市场低谷周期里保护奶农。 三月份,恒天然宣布今年上半年赢利为1.83亿纽币,比去年同期少了16%,远低于市场和奶农们的预期。公司近日还将给奶农们的分红从每股25至35分降到了20到30分。 虽然新西兰的全脂奶粉价格走低,澳大利亚和拉美却并非如此。恒天然在这两个地方也有大型基地,不得不支付高昂的收购价。 同时,恒天然的债务与债务加股权比过去一年间已经从44.6%涨到了50.7%。这主要是因为较高的资金投入,牛奶产量大增后不得不提高加工能力,而建造更多不銹钢处理罐又耗费了大量资金。 中国战略受重创 施牧德就任恒天然CEO已经四年,可以说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 就任时的施牧德可谓临危受命,当时恒天然的整个中国战略因“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遭受重创,迟迟没有起色。 恒天然于2006年成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方,注资8.64亿人民币,持股43%。就在恒天然大力拓展中国市场时,2008年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里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近4万名婴幼儿食用有毒奶粉后患有肾结石,最后4人死亡。这段中国婴幼儿奶粉业最黑暗的日子也给恒天然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施牧德上任初期,恰逢国际商品市场走高周期,2013年4月,全脂奶粉一度达到5245美元一吨的峰值,而奶农们也欣喜地收到每公斤乳固体8.40纽币前所未有的高收购价。 不过,在这样的好年景里,施牧德领导的国际高管层未能集中精力巩固全球各大市场的阵地,一个主要原因是2013年8月发生的恒天然肉毒桿菌事件,虽然恒天然在全球紧急召回1000吨可能受到污染的乳制品,但最终检验证明,这只是虚惊一场。而恒天然高层为挽救这个品牌则付出了巨大心血。 由于肉毒桿菌一事,恒天然好不容易培养的中国市场不得不再次重头来过。这让人不得不感叹,如果当初与三鹿集团的合作一切顺利,凭著新西兰优质的奶源,恒天然有很大希望在众多国际品牌中抢得先机,成为无数中国家庭为自己的孩子选购进口奶粉时的首选。那又将是一番多么不同的风光。 机遇犹存 不过恒天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失为一种机遇。 2001年,新西兰国会通过决议批准成立这个巨大的合作社。15年过去,恒天然的1.05万成员农户仍未决定这应该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2007年,恒天然将其资产在NZX上市,合作社持有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权,成员农户共分得15%股份,余下约20%股份上市流通。 2009年,恒天然一度希望将公司一分为二,把消费品牌业务在新西兰上市,但未能获得75%的股东许可。而近几个月来不断下降的乳制品价格有助于农户们再次看到事情的重点。 历史上,新西兰乳业出现了一些勇于担当的人,创造了值得新西兰人骄傲的乳业。而现在,是再一次需要这样的人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时候了。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