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结果已经揭晓:第一名何学威的《暮色荒山》、白斌的《重游故地》与杨姝的《荒废》并列第二名、胡立峰的《回归的海角》第三名。 何学威的《暮色荒山》拍摄于奥克兰郊外的一片颓林,那是烧荒过后的银蕨树,黑乎乎,光秃秃,参差不齐,高高低低,当暮色苍茫时,在耶穌光的笼罩下,那些树干剪影看去枝叶全无,躯体却毅然挺立在那儿,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人在荒野,实际上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恰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所述:“在荒野之中,我发现了某种比在街道或村庄里看到的与我们更亲密无间,同根同源的东西。在宁静的风景中,尤其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们观察到了大致像他的本性一样美的东西。”年过七旬的作者大概在寻归这种夕阳无限好的苍凉自然之美,而且十分沉醉。 白斌是位勤奋认真的摄友,在多处发表佳作中标。这次他的《重游故地》采取一种要景深要范围和夸张前景的拍法。选择C形构图,逆光,高亮小河弯延至远处、三人行影点缀在C形构图的远端,点明了“重游”之意,带给人们一丝透视、纵深和亲切感。画面尽力减少天空,用大面积的沙滩和右边的山坡紧扣“荒野”主题。因作者多次造访Whatipu,所以命题为《重游故地》。为了多一点“故地”感,所以在照片后期他使用了“旧电影滤镜”在其对话框里,拉“滑块”适当增加划痕和絮状数量,调色于黄褐,别具风情。 杨姝的《荒废》取材于荒野里被遗弃的一个码头栈桥,画面中间的是遗留下来的一段残缺的木桩,那些等距离的断木依次向荒滩岩石里延伸,映著落日的余暉,衬托著湛蓝的海水,一幅残缺美的画面跃然眼前。这幅作品构图工稳老道,基调明丽,左上方一片海域与右下方斑驳的岩石形成犄角的对称和呼应,非常协调完美。使用广角却没有产生任何畸变,作者能做到尽量靠近被摄主体,从而得到非常理想的张力,光圈放大收窄景深,让后面的木桩有种渐行渐远的感觉,意味绵长…… 胡立峰《回归的海角》充满自然与人性的呼唤。作者感概到了天涯海角,即使是荒芜之地,也有爱人陪伴,荒野也可以浪漫,定然不会凄凉。采风那天将近尾声,他从海边折回,发现动人的景色就在身旁,两边的小山坡形成漂亮的夹角,慢慢回归到等待的爱人身边,他采用EF-S 10-18 STM超广镜头迅速按下快门,得到这张美丽瞬间的佳作。 构图极富视觉冲击力,夹角紧缩的中心是爱的归宿,小小身影背衬远处海滩的小小三角山体,点明了作者心中所爱所感,令人回味无穷。 新西兰中华摄影联合会供稿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