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垚与好友Jack Hooker用古筝和原声吉它合奏。(陈希垚供图) 2013年9月,陈希垚与新西兰国立三重奏NZTrio合作合作演出作曲家Dylan Lar delli为他们谱写的作品“Between Strings(弦间)”。(陈希垚供图) 陈希垚与其他四位业界名人在怀卡托理工学院创办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学校,校内外他已教过上百名当地学生。 陈希垚为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演 2002年陈希垚初到新西兰南岛的Timaru时,在这个陌生的小城很是孤独。不过,他只孤独了一天。
一位学长笛的同学注意到他的简历里提到一种叫作“古筝”的中国乐器,立刻拉著他去见音乐系老师。老师要他次日就来演示一下。一曲《井岗山上太阳红》乐音未落,这个还听不大得懂kiwi式英语的年轻人已成了学校里的名人。 陈希垚4岁学钢琴,6岁登台,8岁习古筝……他说自己“在聚光灯下长大”,“没有童年”,有时难免反感父母逼著他学音乐。但新西兰改变了他,看到那么多人说他“酷”,他非常感谢父母。 如今,陈希垚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在新西兰的“代言人”。新西兰国会等各种重要场合都能听到他的演奏;约翰‧基总理对他赞不绝口;不下百位当地学生经他指点走入中国音乐殿堂;各大英文媒体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 这层层光环对于出身音乐世家的陈希垚来说并不稀奇。令人惊讶的是,从事传统音乐的他其实更倾心于摇滚,而且是重金属摇滚。更令人吃惊的是,他曾经到街头和夜总会卖艺,为的只是“练心”。 近日,陈希垚在奥克兰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音乐世家子 陈希垚已是古筝世家的第四代传人。他的曾祖父曹清怀在清末就开始弹古筝,外公曹东扶则创立了古筝四大流派之一的河南曹派。陈希垚说,相比其它流派而言,河南曹派更为粗獷,左手“揉、按、滑、颤”极尽大起大落、夸张渲染之能事。 这种特色与河南方言和地方戏不无关系。明末清初,河南大调曲兴起,这是豫剧等地方戏的前身。古筝虽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但从未获得与古琴相同的“庙堂之上”高雅地位。曹东扶将这种地方戏里的伴奏乐器改为独奏、合奏和齐奏之用,创作了《闹元宵》、《打雁》、《苏武思乡》、《高山流水》、《和蕃》等经典曲目。 建国后,曹东扶成为四川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发起人之一。陈希垚的父母和很多亲朋也是乐界名人。 200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新西兰求学。 Kiwi英语是出了名的难懂,三个多星期里,他每天都得录下老师讲课,晚上一句句听下来。然而,他会弹古筝、钢琴等乐器,不用说话就能与同学打成一片,办爵士乐队、排练音乐剧,不觉间英语突飞猛进。 由于家族里学音乐的人已经不少,父母希望他学经济。苦读经济那几年,他头一次感到了一种落差。 12岁时他和父亲陈传容指挥的乐团去日本演出,几千人的大场面他从来不怵。回首当年,陈希垚觉得自己从小习惯了为别人的掌声而演奏,甚至到了“吸毒上癮”的程度,一旦到了经济学等无人喝彩的陌生领域,他有点迷失了自己。 街头卖艺只为练心 在怀卡托理工学院攻读经济学学士的同时,陈希垚也读了音乐硕士。最终,他听从了内心召唤,选择了音乐。但他不想走一条追名逐利的道路。 24岁时,陈希垚做了个令不少亲朋好友吓一跳的决定——到街头卖艺。 有大约两年,他早上到汉密尔顿市政厅领卖艺证,然后到街对面支起古筝,身著汉服(源自秦汉时期,并非影视剧里的满族服装),9点起开始弹奏。 街头大多数人行色匆匆,偶尔有老太太走来给他块硬币,也有人好奇打听这是什么乐器。渐渐地,本地音乐家兴致勃勃地来跟他即兴演奏,五大三粗的飞车党跟著他的音乐跳起了舞。而那片街区的黑帮头目经过时,总是很认真地听一会儿,发自内心地赞扬他。当然,也有人过来粗鲁地叫骂,让他“滚回去”。 “遇到这样的人,我只是笑著说:Have a good day.(祝你今天愉快。)”陈希垚说。 “总是在音乐会里演出,你不知道观众是不是仅仅出于礼貌鼓鼓掌。在街头,那才是最真实的。” 陈希垚说,当年外公在战乱中也时常在街头和茶馆卖艺,颠沛流离的生活才造就了他对音乐更深刻的领悟。 “这就叫‘琴外学琴’。一名音乐人必须经过这样一个练心的过程,才能看穿名利,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才最重要。” 摇滚青年‧文化大使 除了街头,陈希垚的“练心”场所还有“夜店”。 2005年,他与四位好友组成了“红色王朝”(龙之魂)摇滚乐队,到一些夜总会演出。陈希垚说,摇滚的节奏与激情最符合年轻人的心态。从演出录像可以看到,不大的厅里挤满了兴奋的观众,大家随著强劲的鼓点摇摆起舞。 当别的乐器都停下,陈希垚的古筝錚錚琮琮,彷彿给迷失在沙漠里的人带来一场甘霖。 陈希垚的母亲李汴是国家一级演奏家,《东方时空》栏目采访的“东方之子”,曾经在中国音乐学院执教,并参与制定了中国音协编订的古筝考级制度。她对儿子的尝试很是高兴,不过她告诫陈希垚,要远离毒品! 远在异国多年,陈希垚越来越感到传递中国文化是他的责任。陈希垚与其他四位业界名人在怀卡托理工学院创办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表演艺术学校,校内外他教过的上百名当地学生中,有两位已学了五年,达到专业8级水平。 他认为,如果一味遵循古法,强调古筝历史如何悠久,大多数人只会听一听,说这种音乐很好听,然后走开。但如果用现代手法弹,就能吸引很多人去进一步了解这种乐器和中国文化。 陈希垚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这不仅是观众的认可,更来自专业人士的赏识。2013年,他与新西兰著名的国立三重奏NZTrio合作,作曲家Dylan Lardelli为他们谱曲,名为Between Strings(弦间)。 英文先驱报的乐评人William Dart称之为“对四种絃乐器音质可能性的全面迷人的探索”,以及“精心创作的东西方的和谐”。 陈希垚说,这支后现代曲子非常难,节奏变化莫测,与传统中国音乐“起、承、转、合”基本结构大不相同。小提琴家Justine Cormack、大提琴家Ashley Brown和钢琴家Sarah Watkins之间的合作天衣无缝,他们的专业精神、丰富经验和深刻的思想交流都令他受益匪浅。 2011年,陈希垚成为第一个通过演奏中国乐器古筝取得新西兰天才移民的华人音乐家。天才移民(文化,艺术和体育)是新西兰最困难也是合格率最稀少的移民类型,一年只有5个名额。 “这是西方主流对中国音乐的认可,也是对我在新西兰10多年的努力的一个总结。”他说。 陈希垚说,他的理想是成为新西兰第一位“中国文化大使”。今明两年,他准备到10多个中小城市去演出,给这些大演出团体一般不去的地方送去真正的中国文化。今年他还要回一趟中国,作为评委参加一个全国古筝大赛。 但他更期待的是与母亲一起完成他们合作的第七本关于古筝演奏的书,再跟101岁的姥姥聊聊旧事。 “我来到新西兰已经十多年,古筝在我们家族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我无时无刻不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中国魂’。”陈希垚说。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