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希普利有句名言:“如果你想在政治上获得成功,那就不要把它当成选美秀。”诚哉斯言,政治家的角力场只遵循一条规矩,成为狩猎者,或者成为猎物。回首希普利前后三十年的从政履历,23岁加入国家党,35岁当选国会议员,38岁进入内阁并出任政府部长,45岁成为国家党创建以来的首位女性党魁与新西兰首任女总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对于平民出身的希普利来说,困难与执著的博弈足可编成巨著,将她誉为“新西兰的铁娘子”丝毫无过。 “活著,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乔布斯的篾言,或许是对希普利传奇一生最好的註脚,而一举奠定其传奇地位的,即1997年她反戈一击,取代博尔格(Jim Bolger)出任总理一事,其情节之紧张与跌宕,足可写出一部与《纸牌屋》相当的政治剧。 细究起来,博尔格算得上是希普利的“伯乐”。1988年,即希普利当选为国会议员的第二年,时任国家党党魁的博尔格就将她选入议会党团,并任命其为社会福利事务发言人;1990年,博尔格率领国家党夺回了执政权,希普利随即被擢升为社会福利部长,并兼任妇女事务部长,对社会福利进行大规模缩减与重塑。 1993年,希普利调任卫生部长,对当时支出庞杂、效率低下的公共卫生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引入了“内部市场”(Internal Market)等新型管理工具,取得了卓越成效。 1996年,博尔格带领国家党继续执政,希普利又被任命为交通部长与国有资产事务部长,继续主导社会经济改革事宜。 在博尔格手下,希普利逐渐成长为一名果敢干练,并深具领导力的政治家,主导并推动了举世瞩目的新西兰“新公共管理运动”与经济自由化改革,成为帮助新西兰走出发展困境的关键角色之一,这些都为其日后走向政治巔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6年大选,博尔格领导的国家党赢得了全部120个议席中的44席,虽然在全部政党中处于相对多数位置,但距离组阁的过半数标准仍有17席的差距。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国家党最终决定与优先党组成联合政府,作为回报,博尔格许命优先党党魁温斯顿‧皮特斯(Winston Peters)出任副总理兼财长。此举引发了以希普利为首的部分国家党员的强烈不满。 联合政府成立后,博尔格日显保守,放缓国内改革步调;而强硬的皮特斯对国家党的施政提案多加掣肘。新西兰经济陷入停滞,政坛暗潮涌动。 1997年11月下旬,博尔格出席了在吉隆坡举行的第15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接著访问了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丹麦等国。正当博尔格与各国政要觥筹交错,畅谈未来之际,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的总理生涯已经失去了未来。 1997年12月3日,孟夏,惠灵顿,多云。访问期间成功颇丰的博尔格原以为走下飞机,迎接他的将是久违的鲜花与掌声,没想到最终得到的却是麾下爱将希普利的“最后通牒”:要么体面地辞职,要么等著党内弹劾。 经过与希普利为期一天的闭门磋商,12月4日,博尔格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这位已经担任了7年政府总理、12年国家党党魁的老政治家,无奈地离开了他为之耕耘近30年的政坛。 12月8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政府大楼里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时年45岁的希普利成为新西兰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属于新西兰的“希普利时代”,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作者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本文转自厦门大学新西兰研究中心微信公共号“新西兰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