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2014年度中国留学生毛利文化交流旅记

时间:2014-12-20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海滩上的嬉戏

罕仪(Hangi)飘香

羊儿出炉了

惜别
 
  与2013年度一样,受新西兰北岛毛利部落中德高望重的马特(Matt Te Pou,Chairman of Central North IslandIwi Collective Holdings Limited)先生的邀请,20名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博士生申请参与了为期四天的「中国学生毛利文化交流以及青年领导力培训」活动。由于有了去年的经验,活动的双方都对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准备,马特先生自己总结道:他们在活动的组织与调度上有了改进,学生们也更放松享受这些活动带来的乐趣了。

  第一天:庄重迎接与轻松游戏
  在清晨抹黑出行的大巴车,车窗内侧掛满著水珠,我们顾不上补觉和欣赏沿途的美景,一路练习著可能需要用来支持发言人的歌曲(毛利文化里,族群中有人发言后,大家会合唱一首歌曲以示支持),一边也重温了我们从他人的只言片语和网络上准备到的毛利文化知识。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我们终于抵达了「面朝大海」的奥霍普(Ohope)露营地。下车后,马特先生一行人在草地上迎接我们。学生们还在紧张地小声议论著之前被告知的毛利见面仪式的一些细节,结果在接待方热情的氛围感染下,形式的精确与否不足以让人担心,拥抱碰鼻都是自然而然的身体反射了。在我们席地就餐的时候,马特的二儿子马修(Matthew),也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简单总结了前一年活动情况并介绍了明天的钓鱼活动以及展示了可能会被钓上的几种鱼。
  为了缓解我们坐车的疲惫,马修的哥哥托马斯(Thomas),一位毛利中学的体育老师,带着我们去了对面的那个海滩,做了一些类似于拓展训练的游戏。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投入游戏,特别是女生们,托马斯还特别带来了4个毛利少女带领我们。马特一家人都是很活泼爱开玩笑的,托马斯就他所在的学校开了很多玩笑:学校在半山上,进出只有一条路,这些学生根本没有办法逃课;她们很多事情都不懂,连中国和日本是两个国家都不知道,等等。事后,我想了想托马斯一直在强调那些青少年不懂事,可能是怕两种文化背景不同的青年们容易起冲突。由于临行前在教育领事家的动员活动做得充分,参与活动的中国学生都特别尊重毛利文化,组织性也特别好。
  海滩上的游戏都有点竞技性质的,所以我们这些人就临时分成了一号队和二号队,似乎还提到了输方的惩罚就是晚饭后要负责晚餐的善后。即使知道惩罚只是个玩笑,大家还是很有竞争意识地游戏,越投入就会越开心,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马修说这些活动的安排一方面是想调动坐了半天车的小伙伴们的活跃性,另一方面是想打破大家彼此间的壁垒。他还带着我们去准备了下我们的晚餐——捡贝壳。不出半小时,马修和托马斯就告诉大家足够了,反而我们捡得还有点意犹未尽。此时的沙滩已经暖洋洋,马修兄弟就叫我们去海里戏戏水。虽然大家都有在奥克兰海滩玩耍经历,但这个海滩的浪更急更猛。急迫的浪,前仆后继地打来,浪潮下的暗涌又把脚底的沙子给套回去,身体下陷的时候,看着回落而远的浪潮,天旋地转的感受之外,还有种要被拉离整个世界的错觉。
配上浪潮的浑厚的迴响,简直像在欣赏着大自然拍摄的优质电影。
  从海滩回来后,我们有纪律地快速换完衣服,练习了会战舞(Haka)就迎来了我们一直期盼的进入毛纳龙诺会堂(Te Maungarongo Marae)的仪式。毛利人很尊重双方各自的文化,他们用毛利语以及毛利歌曲欢迎致辞,也建议我们用中文。虽然听不懂具体的意思,在庄重而又热情的氛围里,大家还是会感受对方传达出来的友好。进入会堂后,马特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毛利文化尊重先祖与老人的特点,我们表示中国文化也特别重视这点。他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会堂里樑柱上的雕塑都是他叔叔一刀一道花了很久的时间完成的。即使很早就有耳闻「毛利民族是天生的艺术家」,看著这近在身边的精致艺术品,眼见为实,才知所闻非虚。参观完大会堂,我们就进入边上的食堂就餐:新鲜多汁的蒸贝壳。饭后,马修简单介绍了明天钓鱼行程,并按照水性以及自己的意愿,给学生们安排了不同的船只。说到钓鱼,这个四十岁的男人总孩童般难以抑制地流露出兴奋神态,可能钓鱼真的已经存在于毛利人民的基因中的。

  第二天:鱼儿,我们来了
  第二天我们很积极早起,抵达码头后按照之前计划顺利登船出海了。去怀特岛(White Island)的船只,在船长大人风趣幽默地介绍完注意事项后,船只开动了,打破了早晨的安宁,一路向东迎来朝阳。平时远看著那么安详平静的大海,在不算大的船只上近距离观看后,蓝色的表面像飘舞的绸缎,看似柔和却又很有力量,大自然的力量。
  船还在开行的时候,船长夫人将四散勾在船舷上的鱼竿,补上小虾做的鱼饵,然后将鱼线撒向海表层,藉由马达前进的动力,保持饵在水里游动。女生们的「有鱼上鉤了」的尖叫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儿,很多人都有了可以向外人炫耀的海钓经历了。在保证了大家至少人手钓有一条鱼后,船长将船只停留在怀特岛附近,教我们在深处钓鯛鱼(Snapper)。船长夫人准备好糕点和茶饮给大家享用。这次鱼线的前端有两个鱼鉤,而且最前端加了个小铁块好让鱼鉤能够沉入海底。鱼饵也从小虾换成切成小块的魷鱼。虽然我们还是能很快速地钓上很多鯛鱼,但大部分都由于小于政府规定的可以钓起的尺寸而放回大海了,不得不赞新西兰人民遵纪守法的觉悟真的很高一想到据说去年这条船上没能捕获一条鱼,这样想来,我们已经算是战果纍纍了。
  等到我们抵达岸边的时候,其他船上的船员还有岸钓的姑娘们都在等著我们了。随后我们船长开始展示他的片鱼绝活,据说片完后,直接拿刀港口的快餐店制作成新西兰代表作之一的「炸鱼和薯条(Fishand Chips)」。几个同学无私地放弃了品嚐大伙儿赞不绝口的「炸鱼和薯条」的良机,跟著马修的车来到了另一船长韦兹(Witz)家里来学习制作熏鱼。韦兹先生教得很耐心,同学们上手也很快。一个小时后,两大烤盘片好而且涂上作料的鱼肉就进入熏箱。
  在等待熏鱼的三小时里,同学们陆陆续续赶到韦兹家,韦兹先生带领大家参观了他的猕猴桃果园,圆滚饱满的果子只差一个月就熟了,我们都懊恼早来了。不过这个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因为我们又到苹果园了,这位率真的朋友就摘了一堆红苹果让大家品嚐,还往一位带著包的同学书包里塞了很多。最后我们还去参观了他的蜂蜜仓库,尝尝蜂蜜。马修打趣说,韦兹打开蜂箱的时候,只有他在后退,一群中国学生却全围上去,真是勇气可嘉。

  第三天:深入丛林
  虽然只是同学间一个关于自觉自愿帮厨的建议,结果第三天一大早大部分同学都去帮厨了,剩下那些实在起床困难户也很知趣地饭后洗碗了,真的是个和谐的大家庭。
  吃完饭,收拾好行囊,报完数,大家又愉快地踏上了去下一个营地——Lions Te Urewera Education Centre的车上了。丛林教育中心的两位资深人士在会堂里面正式欢迎了我们。简单地吃点三明治,我们就向著丛林出发了。徒步过程中,毛利长者一边介绍著树木以及与其相关的毛利传说和一些原始的丛林生活方式,比如,藏在树凹处或者树洞里面,再在身上铺以枯籐落叶以躲避风雨。他还说,听不到鸟叫的森林是不健康的,还展示了如何仅仅利用一根籐来猎鸟。恐鸟,渔业以及贝壳类是早期毛利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虽然恐鸟已经灭绝,后两样对于现代的毛利人民同样重要。一路上,长者也介绍了许多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具有止血功能的叶子;养肾的树叶;还有减肥效用的茶叶等,而且遗憾地表示他们文化里的这些药用植物不能像中药材那样保留与完善成中医系统。
  回到营地,我们短暂地休息了半小时,就又换上了泳装,出发去了小河边—新西兰最好的游泳池。这时毛利人民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体现出来了。有些学生试了下水,然后尖叫著又跑上岸,马修他们就觉得奇怪了:这水一点也不冷啊。最终经不住清澈河水的诱惑,大家还是欢悦著戏水了,有些胆子比较大点的,还去水流更激猛地下游去玩跳水。陆陆续续上岸的同学们晒晒太阳后也开始玩起了接球游戏。清爽的河水洗礼后,在温暖灿烂的阳光下任何活动都有娱乐的功效,大家都很享受玩耍的过程。
  我们还没步入营地,罕仪(Hangi)的阵阵飘香已经瀰漫院子,竟然误导了一部分人怀疑这就是传说中的烤全羊。即使是与传统毛利文化中的石头蒸煮不同的高压蒸汽式做法的罕仪,依然别具风味。除了对香嫩滑口的红薯,土豆等赞不绝口,女生们也开始吃肥肥的猪皮肉,其实十分香滑可口的。司机先生也顾不上他老婆少吃点的劝阻,一直说著「明年,我还要来!」
  晚饭后,马特给壁炉生上火,文艺范十足的丛林徒步讲解员带上他的吉他,大家开始了篝火晚会,由于尊重毛利文化的习俗,讲完一段话后要唱首歌应合,于是这次的饭后闲谈就演变成了一场拉歌赛。不得不承认,毛利人也是天生的歌唱家,热情的曲调,激昂的旋律,配上柔和的吉他声,真是一场毛利音乐盛典。幸好,同去的学生里有位蒙古族热爱唱歌的性情姑娘,回复了几首蒙语歌曲。还有位同学展示了才学会不久的毛利民谣。
  两个多小时的欢腾,让共同生活了几天的同学们和马特先生的家人朋友们间的感情更深厚了,互述了不分国界与种族的丰富的生活感悟。
  兴致上来的学生们,还是在院庭外聊了会天,毕竟今晚是这次活动的最后一晚了,大家竟有些不舍的惆怅之情。不一会就透出消息,有两个晚上狩猎的名额,男生们闹腾了一会,最后商量到公平抓鬮决定人选。

  第四天:骑马,烤羊与惜别
  虽然是活动的尾声,今天的内容精彩却不输于前。我们被安排成了两批来体验,即使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骑马,但因为挑选给我们的这些马儿都特别温顺,没有人显现出紧张,更多的是兴奋。
  讲解员还特意提醒我们不要怕自己太专横,尽量多发号司令。一个小时的马背上的行程,有草地边平坦的小路,有小山坡边层土飞扬的陡峭小径,还有淹没马腿深的小溪,像是一场长途跋涉。好在一批十个人的骑马队伍,就有三位安全协助员分散在队伍的两端和中间,大家还是很顺利安全地完成体验。而且小路边上的草地,不远处的高山在晴好天气里新西兰特有的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美好祥和,我一直向队友唠叨著我好想这条旅途能永远不结束,一直走下去。回来的路上,马儿们似乎也心情很好,还小跑了一段,大家更高兴了。
  等第一批回到农场,马特先生准备的烤全羊皮层的油脂都已渗透进羊体内,外层也开始崩开。我们简单用点小吃和饮料,就开始帮忙准备午餐,这时第二批开始他们的马背上的旅途。
  在我们帮忙准备午餐时,马修还对我们做了个一对一的采访,询问我们对于此次活动的评价和建议。采访完后,我半开玩笑性质地反问他:这活动下一年会持续?他哈哈大笑后说:绝对地。
  不一会儿,烤羊的香气越来越浓了。一等马特先生说长达4小时的烧烤完结后,大伙们纷纷踊跃提供帮助。马特先生担心烫伤,最后选择了他儿子,马修来帮他取出全羊,学生们帮忙剔羊肉和切块,有些还忍不住,撕出小条肉尝尝鲜。吃午餐时,大家还在切磋羊身上的哪部分肉最可口。午餐持续了很久,完后,大家顶着饱胀的肚子,一起收拾厨房。告别的时刻一直在逼近,大伙儿的热情依旧不减。
  无论有多么不舍,离别的时刻总是会降临。马特先生还有部落的另一位有名望的塔尼先生(Tane Rakuraku)感谢了我们的到访也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人,也更为自己同样古老的毛利文化感到自豪。他们希望我们能记住这次活动里面毛利文化给大家带来的触动,并期望我们能将之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个与之有著悠远渊源的另一种文化。我们也表达了对于组织安排这次活动的感激,他们的辛苦筹备,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也期望以后有机会能作东道主组织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多地互相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
  他们庄重地用毛利语为我们祈祷安全归途后,就像热情的欢迎我们的到来一样,我们和他们一一拥抱碰鼻告别。
  这真是一次精彩的文化之旅,也是学习之旅。在我们感动于毛利文化中的崇敬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的纯朴生活方式时,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纵使有著「天生艺术家」美誉的毛利人民听到我们不完全准确演绎的中华民歌,也深受触动;他们还十分崇拜我们的中医文化,等等。
  「之前,『尊重不同文化』于我们,大体停留在远处欣赏不同文化的差异。通过这次的活动之后,跳出了表层的理解,而是受到震撼地一同去接受文化中的不同处,并随时将这种接受带入日常生活。」本期团员在中文先驱报的《云乡半亩塘》专栏里如是说。更多毛利部落行随感请见电子版《云乡半亩塘》:《忆美丽的毛利部落之行》、《体验毛利文化,回归自然怀抱》、《毛利文化小旅》、《毛利保护区打猎记(上)》、《毛利保护区打猎记(下)》。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