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唤起共和国整整一代人的悲情记忆”-前中国驻新西兰外贸官员长篇小说 《白色的火焰》是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于2014年年初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童蒙。 本书的故事梗概如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洪婉霞,一个十多岁的北京女孩随父亲赴陕西茂陵,亲历了「三线」建设的热潮。可是第二年她就热病缠身,并从此輟学。由于其病因不明,医生们束手无策,她不得不辗转于几所医院,在病榻上陆续度过了六年。其间,她结识了不少病房内外的人物:被打倒的前国家领导人、劳动模范、林彪儿媳妇的候选人等等。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构成了一幅幅平实鲜活的历史拼图。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插入了汉武帝时代的巫蛊之祸等历史事件。 中国反映文革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知青生活为主的所谓知青文学,二是反映干部和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受迫害的作品,可名之曰「牛棚文学」。这些作品中不乏力作,但它们有一个普遍的缺陷,那就是对文革的反思性不足,基本上停留在诉苦的层面。 与上述作品想比,《白色的火焰》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一个女孩生病的故事,隐喻了文革的疯狂和病态。书名《白色的火焰》与此有关。火焰一般是红色的,但如果你观察过燃烧的炉膛,你就会知道,炉内最高温的地方呈白色。白色是红色的极致,是它的终点。在文革中被滥用的红色,其实是其对立面,是白色的。其次,该作品不是一般地停留在对文革的质疑和批判上,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对文革发生的根源进行了挖掘。文革绝非天外飞来的横祸,亿万中国人都参与了那段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至今仍在延宕那段历史。可是,多数关于文革的懺悔都停留于表层,彷彿伤天害理的事都是别人干的。可是别忘了,所有的「别人」加在一起,就是我们自己! 《白色的火焰》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细节。资深文学编辑张好好女士认为,这是一部精微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在巨大社会变革中的「常态生活」的长篇小说。所谓常态生活,指的是无论大环境怎样的动荡不安,人民依然要回到柴米油盐中过日子。本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用细节构筑起一段特殊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白色的火焰》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主人翁洪婉霞虽然从小疾病缠身,但没有自暴自弃,在求生和求学的路上,她没有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又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在中国社会浮躁病普遍流行的今天,她的人生态度肯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她的故事肯定对年轻人大有裨益。 童蒙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先后就学于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和外贸工作。 2004至2006年间,他在新西兰工作。这个南太平洋岛国迤邐的风光和安宁的环境,使他得以完成本书的初稿。童蒙自幼爱好文学,并笔耕不輟。他的写作根植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同时具有现代性和全球视野。他丰富的阅历和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使其作品不同凡响,使之躋身于新时期思想者的行列。《白色的火焰》是小说,可是我总觉得我们不应该仅仅当作小说来阅读,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小说的疆域。我还读过他在新西兰写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句子让人怦然心动。我期待他更精彩的作品问世。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不会失望。 注:本文作者李奈先生是原《人民中国》杂志社副主编、原中国外文局图书馆馆长。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