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新西兰统计局 “如实地填写人口普查表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少数族裔来说,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数据,才有助于当地社团和政府部门做出正确的决定。”本周二,新西兰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部的用户需求顾问Michael Berry告诉本报记者。 当天下午,Berry和几位同事在Alexandra Park给来自多个少数族群的听众讲解了如何更好地利用201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在2013年3月5日的人口普查之后,统计局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并在各地举办讲座,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使用这些信息。 Berry举例说,他们已经与区卫生委员会合作,得出一些有关健康的数据。一个亚洲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与当地区议会就这些数据一起商讨了如何提高居民的体质,后来他们发起了一个太极健身活动,吸引居民来参加。“这是一个很好的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为社区办实事的例子。”Berry说。 人口普查的变化与方法 人口普查数据部的毛利关系与信息顾问Luke Mikaire Crawford介绍了新西兰人口普查的一些变化。1916年,调查问卷里还包括“你是否失明、耳聋”等问题;到了1936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调查里不少问题与打仗有关;在1945年的问卷里,祖先来自多个民族的人还得算清楚自己的血统里各个民族占几分之几(比如是3/4德裔还是1/8华裔);最有趣的是1966年,问卷里非常详细地调查人们家里有没有冰箱、收音机,甚至还有冲水马桶。 “这些东西在当年代表著最先进的科技,而今天大家都在追捧最新款的手机,回顾过去就格外有意思。” Crawford说。 Berry介绍说,2019年的人口普查将争取做到有70%的人在网上回答问卷。他们准备给每户居民寄一封信,里面有一个上网答卷的密码。 “不再采用大规模的面对面调查方式,这将是新西兰人口普查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Berry说。 Crawford介绍说,人口普查在几个方面特别有用,调查整体人口、与过去的调查做对比,以及了解一些较小的族群的情况。 当然,人口普查也有其缺陷,比如由于这是受访者自己提供的信息,可能有一些信息与事实有差距,特别是在问到收入时,有9%的受访者谢绝回答。另外,人口普查很难接触到某些群体,例如活动很多的年轻人,还有无家可归者。 Crawford特别强调说,人口普查的数据有很强的保密性,受访者不必担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他谈到,在调查过程中,会出现“过高统计”和“统计不足”的情况。比如一些人正好不在家,或者在别处已经接受过调查。此次普查,98%在新西兰的人口都涵盖在内,这其中包括外国游客等所有来访者。与2006年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亚裔人群的“统计不足”比率从大约6%降到了3%。Crawford说,除了他们在各大主流媒体和少数族裔的媒体上做了宣传介绍之外,亚裔留学生减少也是一个“统计不足”比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Berry补充说,由于在华裔人口中,很大比例是留学生或者刚毕业不久的人,因此数据显示华人比较年轻、教育水平高,而收入却不多。 Crawford还解释说,选在3月5日做人口普查,是因为大学都已开学,而且风和日丽,人们更愿意走出家门,回答陌生人的问题。 当天全国有7500多位调查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他们背著蓝色大包,还戴著胸卡。另外还有一个联络组,负责与各个社区有号召力的人联系。 Crawford说,当时在奥克兰的联络组里有一位华人工作人员,他和一位同事一起联系华社领袖,在元宵节时召集了很多华人宣讲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们还找了一些与少数族裔息息相关的社团机构来提高人口普查的知名度,比如专门帮助新来的华人移民安家落户的一些组织等。 族群区分的一些疑问 谈到具体的族群分析时,Berry解释说,他们把ethnic group(族群)按照有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语言、祖先、历史,以及相近的地理、部落和氏族来源来划分。他们共设了四个分类等级,最高等级有6个类别:欧洲、毛利、太平洋、亚裔、中东非洲和拉美,以及其它。到了最低等级,细分出233个族群。这其中,他们为143个人数超过100的族群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Berry介绍说,从2006年到2013年,亚裔与中东非洲和拉美族群的人数上升了30%,其中印度人上升了50%。除了英国之外,中国和印度是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出生国。 但是听众在看到详细的族群区分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位印度女士指出,把Punjabi(旁遮普人)和Sikh(锡克人)分为两个族群不妥,前者指地名,后者指宗教,而很多信仰锡克教的人来自印度的旁遮普邦。 而在华人方面,除了华人(Chinese)一项之外,还有香港华人、柬埔寨华人、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和台湾人。其人口分别为:华人(171411人)、香港华人(222人)、柬埔寨华人(129人)、新加坡华人(741人)、马来西亚华人(1848人)和台湾人(5715人)。 在华人一项中,有88212人出生于中国大陆,有45216人出生于新西兰。在新西兰出生的华人占华人总数的26.6%,而在2006年,这个比例是22%。 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听众对此质疑说,调查的族群区分不是很清楚,比如他可以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也可以是华人,或者马来西亚华人。他建议在下一次人口普查中,应该把nationality(国籍)与ethnicity(种族)区分开。 而一家印度杂志的总编Captain Shekhar Vadke则指出,很多印度人都会说很多语言,他本人就会六七种,所以应该在调查表里加上“母语”一项。另一位华人听众也建议,应当在汉语的大项下面分出普通话、粤语、客家话等小项。 下次普查如何改进 听众对2019年人口普查如何更准确地获得少数族裔的信息做了热烈讨论。除了区分国籍与种族、细分语言和方言之外,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增加人口普查工作组里少数族裔工作人员的比例,凭著他们对本族裔文化的了解,设计调查问卷时就能更加有的放矢。 2013年的调查中,问卷只有英语和毛利语两种版本,但是关于如何填表的说明有15种语言。 当问及问卷可否译成更多的大语种语言时,Berry说,这样做印刷、翻译和数据录入的成本太高,目前只能做到多语言的说明。 还有听众建议说,可以在学校里跟学生们解释人口普查的意义和如何填表,他们就能回家帮助不懂英语的长辈。 一位毛利族听众说,很多移民都忙著工作,不认为人口普查有多么重要。但是只有大家都认真如实地填写,人口普查才会有意义。“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学习,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他说。 在“其它”族群类别里,最后一项是“新西兰人”(New Zealander)。有65973人勾选了这一项,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6%。有趣的是,这些人中有6.2%(4035人)出生于海外,其中近三分之一(1257人)出生于英国,近六成(57.1%)已来到新西兰超过20年。 Berry指出,这是此次人口普查的一个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某一个族群,而是完全认同于新西兰的文化。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