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度的新西兰大选终于降下帷幕,华人选民原来期望四位华人当选人共进国会的梦想彻底破灭——锋芒毕露的霍建强出师未捷,志在必得的王小选名落孙山,唯有稳健淡定的杨健一枝独秀。这一结果使很多华人选民大失所望,有人埋怨华人选民不该不把选票全部投给华人参选人。 难道华人投票就非要把票投给华人参选人吗?但以本人愚见,华人参加投票的目的,未必只为把更多的华人送进国会。而是要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靠谱的政党,期望这个党执政后领导人民把国家搞得更好,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在中国国内我们都信奉国家好了个人才能好的道理,如今在新西兰也是一样。 在新西兰这样一个正宗的成熟的英式民主政治体制下,任何一个政党在国会里说话都不可能仅代表某一个族裔。毛利党倒是坐地佬族裔的政党,但这个党的议员在国会里也没为毛利族人说多少话 期望有更多的华人进国会,恐怕是自卑心理的反映——总觉得在异国他乡,会受到主流社会的轻视、鄙视和歧视。事实上,新西兰的种族歧视并不严重,歧华排华的现象也不多见,比东南亚一些华人多的国家好多了。虽然民间存在著一些排华的情绪,但形成不了主流。特别是近年来随著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在国际地位的提升,新西兰当政者对华人社会的重视越来越高,歧华排华言行越来越没有市场的。我们应感受到的是:即便一百个华人进国会也不如来自中国的一百个订单——祖国强大了比什么都管用。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指望更多的华人进国会干什么?除了有更多的华人进国会能够使我们在心理上感到自豪和脸面上得到荣光之外,你能指望他们去给华人争得更多的利益吗?你能设想所有的华人议员绑在一起去争取通过一个有利于华人的议案吗?再说,华人需要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吗?我们不是与其他族裔的公民一样在享受同等的权益吗?即便需要有人在国会里替华人说话,也不能指望某个或某几个华人议员,因为他们的选票不全是华人选民给的。 有人曾举出几年前一个华人妇女在警察行使公务时遭到虐待的案例来谴责华人议员不能利用职务予以援助。我不清楚杨、霍二位议员当时为此都做了什么,但我认为这毕竟是孤立的个案,不可能让华人议员像自家孩子被打后的父母要诉苦伸冤一样在国会里理论这件事。也就是说以后再出现这类个案,也不能指望华人议员给说话。 期望更多的华人进国会,可能还有个拜权主义的心理——「朝里有人好做官」是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训,直至今天仍被国人信奉。但在新西兰这中国古训不一定好用。从政者都懂得遵守迴避制度。该迴避时他连自己父母家人也要迴避,他还会为他的族裔说话吗? 某华人参选人在选前宣传中大打中华牌,信誓旦旦若进国会后要替华人说话。那不过是在利用华人选民对国会议事运作的无知而为自己争选票。即便他真心要那样做,等到他真的进了国会,就由不得他了。想像一下,他可能在120个非华裔议员面前大谈华人事务吗?而今天再度当选国会议员的杨健在选前宣传中就没张口闭口为华人说话,这是他政治成熟使然,也是对华人选民负责的表现。 华人选民投票的意义除了实现自己的愿望——选一个可信赖的政党之外,其客观作用在于,让新西兰政界乃至社会认识到华人的力量——能载舟也能覆舟。当多数的政治家们都知道了华人选民的重要性时,即便没有华人议员在国会,我们华人照样腰桿挺得直直的。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