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北岸的库车县、拜城县,成为流传至今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拖拉千佛洞遗址所在地。这两个千佛洞仅次于闻名于世的敦煌千佛洞。不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库车县、拜城县,古称西域龟(qiu)兹国。居民龟兹人当时处于半农半牧状态,使用的文字是当时通行于中亚细亚地区的可罗米文字,讲突火罗语。(国内大多数学者,把这种文字叫突厥文,至今世界上无人辨认完整。)龟兹人后来与西迁来新疆的各民族一起,融合成今天的维吾尔族。大约在东汉时期,佛教小乘派从印度传到巴基斯坦、阿富汗,经克什米尔地区传到中国新疆和田地区,又沿和田河古道北传库车,即龟兹国,后又东传高昌(今吐鲁番)。在佛教传播西域的过程中,千佛洞也应运而生。当时修建的洞窟不少,但大多数被自然或人为的破坏了。至今保存下来较完整的只有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库木拖拉千佛洞及克孜尔尕哈千佛洞。 东出拜城县五十公里到克孜尔乡,再南行十多公里到渭干河河谷,河水穿行于两山之间,匆匆向东南流去。克孜尔千佛洞就建在这里。瞬间浩瀚无垠的茫茫戈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展现在眼前的是不到10平方公里的一块绿洲谷地。这里红色的群山环抱,黄色的秀水傍流,绿色的草地,养育了千姿百态的红柳树。这里有高大的胡杨树、婉转啼鸣的小鸟,还有唱著悲歌的“泪泉水”,它浇灌了珍珠般的绿葡萄。迷人的高山日出风景招来了不少中外游客。克孜尔千佛洞依山建造了二百多个洞窟,规模仅次于闻名于世的敦煌千佛洞,是新疆现存最大较完整的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最初建窟于魏晋南北朝,终止于元朝初期。具体建于某年因无史料可查,很难确定。关于克孜尔千佛洞建窟还流传著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古时候这里住著一个酋长,他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很多王子、贵人都向他女儿求婚,但女儿却从未答应。原来酋长的女儿爱上了一个年轻勇敢的牧羊人,酋长知道后,就派人找来牧羊人,对他说:“你若能一夜挖出一百个窟,我就把女儿嫁给你。”勇敢的牧羊人为了心上人一口答应了。整整干了一夜,牧羊人挖了九十九个窟,还差一个了。可恨的酋长却使出了魔法,突然间太阳升起,大地一片光明。又累又饿的牧羊人以为没有希望了,吐血累死在山头,鲜血染红了山头。酋长的女儿闻讯后跑到了山头哭了几天几夜,眼睛都哭出了血,长长的泪水匯成了一条永无休止的小溪,她也死了。这就是今天人们看见的长半公里的山腰上掛满的点点流水,后来人们把它叫“泪泉”。1949年维吾尔族诗人尼米西依西提把上述民间故事改编成长篇抒情诗——《帕尔汗提王子也西任公主和千佛洞》,至今流传全疆各地。 大唐时期玄奘法师西去印度取经,经过了克孜尔千佛洞。玄奘有日记记载。克孜尔千佛洞成为当时各族僧人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成为佛教交流的重要殿堂,教徒们从这里到高昌,穿行敦煌、麦积山,最后到达中原腹地。这一外来的宗教文化很快被中原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利用。 到北宋时期,伊斯兰教依靠武力传入中国西域的南部地区。当时为争夺宗教传播权,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之间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伊斯兰教战胜了佛教。于是伊斯兰教兴起,佛教被禁止传播,开始烧寺院,挖去佛像的眼睛,至今还可以看到被烟火燻黑的洞窟,克孜尔千佛洞也因此不再发展。 在克孜尔千佛洞正前门左侧的山脚下,有当时建造的高达16米的塑像遗迹。据考证塑像的形象跟阿富汗巴米扬千佛洞的“东西塑像”相似。当你走进洞窟,会发现壁画的颜色新鲜,好像是刚画上去的一样,经考证所使用的是石色,所以永不变色。其中最多的是几种颜色:红色,是红土制成;绿色,是绿石子制成;黄色,是沙金;白色是石灰;黑色是墨。 壁画的内容以佛教经典故事——小乘派为主,也有个别反映民间生活、宣扬佛法无边的传说故事。如38窟,壁画反映一商队在夜行中因天太黑迷了路,这时佛出现了,放射出万道金光,指引商队前进。这一壁画也许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故事。其他的还有大量因果报应故事。如另一图的壁画上,画一妇女在河边洗菜不慎掉进深水中,后被一只梅花鹿所救。她知道梅花鹿是国王宣赏追捕的猎物,就向国王告密,梅花鹿被国王所食。这一妇女一夜间变成了头上生角的怪物。以上两幅壁画,使用大色块,色彩对比强烈,白底黑色重线勾勒,造型优美,构图简单,富有变化。有些欢庆场面的壁画,艺人使用制作精美的琵琶。可见琵琶是由西域传到中原去的。舞蹈艺人身穿喇叭裤,舞伎优美周身都动。同唐代诗人李白所描绘的胡舞完全吻合。 (待续)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