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2日发生的6.3级强烈地震给基督城造成了严重损失,市中心沦为废墟,约2万多栋建筑倒塌,15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拦腰折断,道路严重扭曲,多处地面开裂,电力通讯中断。每天余震不断,有时一天多达三、四十次,最强震级达到6.4级。这对许多第一次经历地震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身心考验。 “作为馆长,我要是说害怕,整个队伍就乱了。从事外交工作30余年,我深深感到我的同事就是我的战友。同生死、共患难,我们亲密无间,为了国家的使命共同努力。” 还有两周左右,谭总领事就要离任回国了。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她深情地表示:“在即将离开基督城的时刻,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人民的养育,感谢外交部的栽培,感谢祖国的信任,使我有机会在基督城遭受灾难时来到这座城市,和当地民众、侨胞们患难与共,携手创业,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不退反进,投身救援 2011年2月21日,谭总领事离开英国爱丁堡回到北京,次日基督城就发生了大地震。 中国留学生相对集中的坎特伯雷电视大楼彻底垮塌,接著又发生瓦斯爆炸引发火灾,造成救援困难,最终导致被埋人员中115人死亡,占地震总死亡人数的63%,其中包括24名中国留学生(23名大陆学生和1名台湾学生)。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海外单次自然灾害中中国公民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谭总领事的首要工作从建立总领事馆变成了灾后救援和善后工作。 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就有数万人逃离基督城。而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时任大使徐建国亲临基督城现场,推动国内派出救援队。中国驻基督城总领馆建馆小组也于大地震2周后的3月7日抵达。 谭总领事说:“这种『不退反进』既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新西兰、对基督城的支持,也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海外炎黄子孙的关心爱护。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珍惜每一个同胞的生命!当地人都对我们说:『你们送来了信心和希望!』” 来到基督城最初的几个月非常艰难,连最基本的吃住行都成问题。当时市内房源非常紧张,他们在简陋的小旅馆里临时居住办公,三天两头搬家,处于居无定所的困境中。由于断水断电,每天只能以最简单的盒饭甚至是方便面充飢。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很快从使馆手中全面接管了善后工作。去机场接送遇难者家属并安排食宿交通;每天跟学校、地震局、市政厅协调,协助确认遇难学生身份;向家属通报最新进展,陪同出席各种见面会、听证会,千方百计安慰家属,组织追思会。他们和驻新西兰大使馆、驻奥克兰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还向遇难者家属捐款。 有的家长过度悲伤之下情绪失控,不相信儿女没了,没有可发泄的地方,就向他们追问:“还我孩子!”谭总领事说:“我们都是流著泪陪伴著家属们,耐心地解释、安抚,度过那些日子。” 此后,新方又陆续发现10余名中国遇难者遗骸,并通知家属第二次来新以便将遗骸下葬。在2012年地震一周年之际,新方邀请所有遇难者家属出席纪念活动,此后每个周年纪念日都会有一些家属前来祭奠。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总领馆共接待遇难者家属100余人次,处理往来函件上千封,参加各种听证会和遇难者追思会近百场。时至今日,每逢2月22日这一天,总领馆都会在中国遇难留学生的陵墓前安放花束,寄托哀思。 新馆浓缩中新友谊 在紧张的救援和善后工作之外,驻基督城总领管建馆小组还面临著建馆的紧迫任务。大地震之后,完好的建筑物并不多,他们踏遍了基督城周边地区,挨家挨户去找。后来当地的朋友帮忙找到一处基本未受损的平层建筑。 这座建筑曾获设计大奖,环境好,闹中取静。更巧的是,1978年新西兰总理马尔登曾为该建筑揭牌,而他恰好是第一位访华的新西兰总理。当时这座建筑物属于一家大公司,并未上市。经过多次商谈,终于谈妥。 考虑到大地震给基督城的城市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当地各界迫切需要重振信心,他们在购置馆舍的第10天,即2011年12月2日,举办了开馆仪式。这个仪式有浓厚的中国和新西兰特色,当地华人作曲家特意为此作曲,有位爱国侨胞还搬来了珍藏的钢琴来演奏。谭总领事说:“这给基督城灾后的压抑氛围添加了一抹亮色和清新,为饱受地震困扰的侨胞带来了安慰和温暖。” 12月2日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的生日。他自1927年到中国,一呆就是6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本可以离开,但看到中国在战争废墟上急需援助,就留在中国办学,并写了大量文章介绍中国。谭总领事说:“我们在地震废墟上建总领事馆也体现了中新两国更加深厚的民间友谊。” 随后,他们一鼓作气购得了总领事官邸和领事部,顺利实现了国家交付的“当年建馆、当年开馆”的目标。从此,中国首次在新西兰南岛有了总领事馆,新西兰人多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访问中国前不必再耗时耗资前往北岛申办签证,而华人华侨留学生则多了一个自己的家。 关于外交生涯的感悟 谭总领事的故乡在广东湛江洲岛,离广州大约500公里,经济并不发达。她从小就爱学外语,中学时更是努力学英文,终于考上了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如愿通过严格选拔进入外交部工作。谭总领事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国外交家是20世纪20年代担任驻英国公使的顾维钧。曾经有人问顾维钧,中国人最残酷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作为共和国为数不多的女外交官,谭总领事曾在堪培拉、旧金山、伦敦、香港、爱丁堡等地工作学习,每次告别都依依不舍。她说:“从事外交工作的人就像游牧者,不同的是我们肩负著祖国和人民的嘱托,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大半辈子远离故乡,四海为家。” 即将离开基督城之际,她表示:“我现在怀著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待在新西兰的每一天,我很珍惜这里的友谊,这里的景物,这里的一切。我是中国驻基督城的第一位总领事,这同时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次常驻,心里更是充满了难舍的眷恋。” 回顾这些年的外交工作,谭总领事最大的感触就是“祖国经济发达了,人民生活好了,国家底子厚了,这些都为开展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谭总领事说,她每到一处,都要认真学习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长处,然后比较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她说,国家跟人一样,要相互看到对方的优势,要共同发展。 工作之余,谭总领事喜欢看书、旅游、购物。周末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看书。“现在的新东西太多了,如果不多看看书,就快要赶不上时代的需要了。”退休以后,她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多照顾一下父母,然后就是多陪陪孩子。“这么多年来亏欠了家人不少。” 谭总领事的先生张继春退休前是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的武官。为给中新友好做点实事,他在新西兰随任的几年间在为谭总全力提供支持的同时,出版了中英文诗画集《美丽的新西兰》。这本书出版至今的5000多新西兰元利润已全部捐赠给新西兰中国友好协会。许多人都表示希望能看到《美丽的新西兰》第二版,谭总领事表示,退休以后他们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大地震后我们临危受命,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开设总领馆、建成签证处、购置总领事官邸(外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初步打开了外交务实合作的新局面,我衷心感谢侨胞们和新西兰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我团队中每一个同事的精诚奉献!”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