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基于中西方教

时间:2014-07-19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2013年4月16日復旦大学2010级硕士黄洋被人投毒刚刚离开,南航金城学院一男生又因琐事被室友刺死。
生命猝然凋零让人震惊,悲剧发生在校园更让人感慨。广大的网友们纷纷表示谴责。有人认为,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到底是什么心态让这些精英学子如此不择手段?而高智商犯罪的背后又隐藏著什么?北京大学的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联繫其他校园案件,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德育教育应该放在首位!也有人认为,復旦投毒事件敲响了中国大学腐败、冷漠、自私、浑浊的校园文化的警鐘。高等学府本是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而现在竟有学子因妒忌而起杀心!笔者借用復旦大学某教授对此事件的感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作为本篇文章的标题,并基于中西方教育价值取向的对比谈谈相关事件的看法。
  中国大学生教育与现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发展状况对我的国经济建设以及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给人映像最深刻的一年,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随著我国教育建设的发展,至1999年的大学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7月份)最新统计,目前中国大学生是2960万人,并以每年1.3-1.6%速度扩招,2020年入学率能达到40%,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能达到5000万。近30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扩招后虽然数量在猛增,大学生培养质量如何,确实令人堪忧。现在人们对于大学生与十几年前的“天之骄子”已不再是一个概念,这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个转变,因此有必要对我们当今的大学生做一次价值重估。
  笔者曾于2010年从网上收集了约九千多条关于大学生评价的留言,最后归纳总结髮现,网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印象是“高学历”、“低素质”和“无用”,更有60%的网友用“悲哀”一词来形容现在的教育。可见,现在的大学生相比十几前在人们的心目中贬值了,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大学生贬值”不能不说是一杯难以吞嚥的苦酒。就好像拿买一辆豪华轿车的钱买到了一辆普通轿车,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鬱闷的事情。大学收费“升值”了,大学成本“升值”了,政府教育投入“升值”了,民众教育负担“升值”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大学生的身份贬值了。
  事物的本质是多元的,其价值也是多元赋值。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负面效应大于积极效应。与西方教育体制相比,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通过对比中西方两种教育文化发现,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著显著的差异。以下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阐述,以期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立体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对比。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国家长普遍对子女都有一种过高的期望值。据上海的一项调查,8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学习好,而“最恼火的事情”是孩子学习成绩差。我国的家庭教育大多只重视智力教育,生怕孩子落后,以至于培优热的风潮风起云涌。每到寒暑假,市场便出现上很多兴趣、学习培训班,传单满天飞,涌现出成百上千个培优班、衔接班、强化班、提高班。它们租用中小学教室、幼儿园、大学课堂、青少年活动场馆、社区居委会活动室招生开课。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是巨大的,而“另一半的教育”却丢失了。西方的家庭教育更多的关注是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求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数或者拿到什么名次,西方的家长往往注重的是孩子是否每天都有进步或者生活得是否快乐等等。因为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心理。相比之下,中国家长期望孩子“成才”而西方家长则注重孩子“成人”,家庭教育价值取向不一样,导致孩子走向不同的受教育轨道。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异化。在市场的衝击下,教育的性质完全变味。我们教育培养的人不再具有完全的人格,而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型的人才”。教育的异化使学生缺少了一股“灵气”。然而大学教育真正的价值不只是培养狭隘的工作机器,而是塑造精神独立、意志自由、勤思善问、人格自觉、身心健康之人;大学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与提高技能,还要通过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对比西方而言,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中谈到:“教育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又如,新西兰的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态势,在大学校园里,可以看到各种种族、各种年龄结构的人群接受大学教育,这里的大学教育不再单纯地是传授知识或者学生只是硬性地通过考试。其背后折射出的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最后,在社会教育方面。中国的社会教育存在著断裂,但这里的断裂不存在于工业化与现代化上,而是我们社会的文化教育上,因为中国大学生经历著一个痛苦的“断奶历程”。现在大学生大多出生于80、90年代,那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蓬勃时期,他们没有经历战争的恐惧、物质的匱乏、文革的愚昧;相反,伴随他们周围的是“父辈权力”观和“人脉”。因此,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性”的人,被社会环境所改造的人,没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情操,更多的是作为社会“潜规则”的人情世故,为了切身利益或顾虑人情世故而甘心做“沉默的大多数”。而在西方,以新西兰高等教育战略规划为例,新西兰政府在《2007战略》中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期望是为新西兰人提供终身教育,最终达到人民幸福。文件中提出,要确保所有新西兰人获得最大的教育机会,提高新西兰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储备!中西方教育在社会层面价值差异就在这里,即人民幸福。西方教育回归的是对人本性的发展和关怀,而我国教育价值逻辑起点在于“官本位”——功利性教育,即“我”上大学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我”的老师、父母包括社会都是这么教我的。
  大学悲剧的起源,不是个案,也不是偶然,而是我们教育的价值取向走错了方向。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