珮嘉:你好! 很高兴听到安妮转到了一所理想的中学就读。安妮来电话说,这所学校与中国的学校不同,老师们非常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事无大小,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起讨论。可你的信里似乎藏著些隐忧——真看不出那些不著边际的“批判性思维”能为孩子们今后的前途带来什么;有功夫多做几道题不好吗? 你的忧虑我不但能体会,而且我还有另外一层担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习惯了被中国教育餵食的安妮,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呢!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的不是你所认为的“抬槓”的能力,而是多角度看问题的理念。批判性思维是西方教育的特点,更是充斥在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还记得五年前安妮在新西兰上小学时过的那个Pajamas Day(睡衣节)吗?在那一天,老师、小朋友,都会穿著漂亮的睡衣到学校来上课。学校里一改平日严肃的气氛,像个温馨的大家庭。为此,我曾向Green老师打听过这个节日的含义,他似乎也说不上来确切的原委,只是觉得这样做很好。这样的一天会使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和老师之间不仅存在平日的师生关系,睡衣和拖鞋这样的装扮还会提醒到孩子们,他们和老师间还会拥有除了“师道尊严”以外的平等、和睦的“人”的关系。孩子们换个角度看待老师,老师不再令他们生畏。Green老师说:“很多学生因为胆小而失去了向老师提问题或是质疑老师所传授知识瑕疵的机会。我有时会对比较害羞的孩子悄悄说,你要是觉得老师可怕,不妨想像一下我坐在马桶上的样子。” 以往,我们无论是通过学校还是通过家庭所给予孩子们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都具有两重性:这些知识既是孩子们将来探索生活的基石,同时也是禁錮他们思想的铜墙铁壁。攀登知识的巔峰不易,超越它更难。在西方教育家看来,熟练掌握知识仅是人们普遍的生存之道,但并不是基于人的自我修正以及人类要把现实社会向更高的境地推进的考虑,而批判性思维正是为后者提供可能的基石。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比知晓真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削弱我们一些自鸣得意的信仰和完美无瑕的观念。这样的论述对20世纪的国人有益,更值得活在21世纪的我们深思。安妮这么小的年纪就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熏陶,我觉得,你不但不应当焦虑,更应当为之欣慰才对。要知道,缺乏哲学反思的社会才会真正令人担忧。 再叙 姐姐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