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中国展

时间:2014-05-06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Te Papa博物馆里富有特色的中国展阶梯


秦代的武器样板


唐三彩作品


宋朝的“假天仪”


郑和两千料船模型


郑和八櫓船模型


石鲁书法:“风神兼彩”


石鲁作品:“侦查”


石鲁尊品:“转战陕北”

  我们常常因为一件事情容易做而迟迟没去做,最后因事过境迁而徒唤后悔。比如,当我们还身在大洋彼岸,有很多机会去参观一下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只因那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一拖再拖,最后,当我们举家迁往海外,却发现当年的一个愿望实现起来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但令人欣慰的是,好事总是时有发生。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新西兰国家博物馆联手推出的中国展正在惠灵顿新西兰国家博物馆(Te Papa)对公众展出。如果你对历史和艺术感兴趣,或者,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瞭解中国的历史和艺术,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展出将持续到6月22日。
  这个展出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叫做《七位中国天子与其生活的时代展》(英文为Throneof Emperors,皇座),另一个叫做《“革命的艺术,艺术的革命”—石鲁艺术展》(英文为Shi Lu:A Revolutionin Paint油画革命)。据介绍,这样的安排就中国国家博物馆来说还是首次。通过这个展出,观众一方面可以瞭解中国辉煌和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可以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现代中国的一个侧面。两个展出形成鲜明的对照。
  《七位中国天子与其生活的时代展》是一个浓缩和精选的历史展。它按时间先后把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七个帝王通过他们在位时发生的事件和取得的成就以一种简洁明瞭的方式再现给观众。展示的中国朝代有秦、汉、唐、宋、元、明、清7个各具特色的时代,它们形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框架。如果以更加简洁的方式,可以从影响世界的几个重大事件和重大发明来看。

  中国的统一及强盛

  秦始皇帝于221年统一中国,结束了列强纷争的战国时代。展览中展出的著名文物有青铜器,包括杨凌虎符、秦半两、秦半两钱范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了华夏大地上纷争不已的各诸侯国,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归一……中国从此进入了封建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中国青铜古兵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在秦朝已经非常发达。强大的秦军就是凭借这些青铜铸就的金戈铜剑、强弩利矛,灭六国、统一华夏,创造了青铜古兵器最后的强音。兵器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工艺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
  秦统一中国后,汉朝的汉武帝将中国的版图延伸到了今天称之为中亚的地方。今天哈萨克斯坦东部的阿拉木图在两汉时代曾经是中国的中亚重镇。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与更晚兴起于欧洲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学界现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
  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出,汉武帝和汉宣帝期间,中国的领土已经延伸至今天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及宁夏建立郡县。西汉后期,汉疆域除了西藏、内、外蒙古及东北三省外,基本上包含了现今中国疆域。汉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公里。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如果作为对比,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至今,汉人继续为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
  最为重要的是,汉朝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它使思想有了物质的传播形式。

  大唐: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与汉朝同为中国的两个辉煌的时代。在汉朝和隋朝的基础上,唐朝将中国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与繁荣。
  这个时期的展出以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代表,显然是为了表明他的开拓意义,亦即他的治国之道。他的第九个儿子李治,亦即唐高宗继位后,立武则天为皇后。使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期间,将唐朝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她的重农思想,大大地提高了粮食的生产。现代人不太注意的是,她曾亲撰《兆人本业记》农书,推行均田制,为唐代物质财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唐朝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採取了前一个朝代,隋朝发明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这个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得更加完备,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可以说,科举制度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成为全世界最为先进的制度。当它在1000多年前已经打破了世袭制度时,世界其国家还处于戒备森严的等级制度中。
  此外,这个朝代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也成为当时中原对外发展的重要通道,它将大唐的文明通过商业的形式延伸到了中亚以外的地方,使万国倾慕于王朝的物质和精神成就,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王朝的物质基础。
  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粮食产量都大大超过了前朝。民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使手工业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从展出的作品来看,唐代的手工业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与现代工艺相媲美。从展出的“唐三彩”等艺术品可窥之一二。在解说唐代成就时,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当代装饰艺术及设计馆馆长Justine Olsen女士不停提到中国的的陶瓷,以及欧洲对中国陶瓷的钟爱与模仿(Chinoiserie)。
  不仅如此,唐朝前期的人文艺术更是令人神往。诗、书、画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些文豪,即使在西方文化界也是耳熟能详的人物。

  宋元时期

  宋朝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展览中展出了多幅经世名画,如《听琴图》、《瑞鹤图》和《白蔷薇图》等。
  这显然与国君赵匡胤的“崇文抑武”国策有关。相对而言,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据Angus Madison在其《世界经济轮廓》中的说法,北宋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22.7,北宋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50美元,西亚人均为621美元;两者都超过当时西欧人均的427美元。
  宋朝的文化亦得到了长足发展,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学復兴,社会上瀰漫尊师重道之风;宋太祖的祖训更曾立誓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西方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復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科举发明也非常显著。活字印刷术于宋时被发明。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1836年说,“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人,缩短了誊写者的劳动,解放了大量的僱用写手……,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民主世界,因为他发明了印刷术。”
  发明了印刷术是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民主世界”也许值得商榷,但印刷术使思想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书籍的大规模快速印刷,不仅科技获得了长足进步,各种思想也得以广泛的传播,这又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演进。
  为记者提供讲解的当代装饰艺术及设计馆馆长Justine Olsen女士特别强调,中国发明印刷术早于欧洲古登堡印刷术400多年。指南针的发明则开啟了西方的航海时代。
  元朝建立了世界古代史上最为庞大的帝国,它东起太平洋,西至欧洲的尼罗河,并曾一度扩展至意大利的罗马。这个朝代还迎来了著名的马可‧波罗,一本《马可‧波罗行纪》让欧洲开始关注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
  儘管时下一些人认为,元朝是蒙古人征服汉人而建立的帝国,是汉人被征服和亡国的历史,但审视蒙古帝国与中原的关系及其统治方式,不外乎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雄的历史。
  如果说元朝意味著中国的亡国,那么,为什么征服者不断没有使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语言文字,社会建制,政治制度,反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全盘接受了“被征服者”的一切管理和统治模式呢?由此看来,把蒙古帝国归为中国史是合情合理的。这也符合蒙古人把自己的帝国归为中国一个朝代的历史观。

  明朝:世界航海史的开端

  儘管当代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是中国走向衰退的开始,如美籍华人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就认为,“1619年的辽东战役”是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开始,但其造船和航海技术远远领先当时的所有其他国家,则是不争的事实。
  郑和下西洋,这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事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1405年,航海家郑和率领27,800多官兵,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也就是今天加里曼丹岛至非洲之间的海洋,途经今天的越南、爪哇、苏门答腊,斯里兰卡达,再经印度西岸返回。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远航,总共历时28年。经30餘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乘的船最大的长44仗4尺,宽18仗,可容纳100人。
  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当代艺术及设计馆馆长Justine Olsen女士再次强调,郑和航海比哥伦布早了70多年。
  按照英国航海和历史学家盖文‧门西斯(Gavin Menzies)的研究,郑和的远TePapa博物馆里富有特色的中国展阶梯秦代的武器样板洋航行,曾经达到了意大利,并就此啟动了欧洲的“文艺復兴运动”。在《1421年:浩大的中国船队驶向意大利并激发了文艺復兴运动》一书中,门西斯先生把意大利文艺復兴时期的很多“发明”与中国之前的发明对比,发现它们与中国的发明雷同,甚至几乎没有区别。他认为这些“发明”全部都是对中国发明的模仿。

  石鲁艺术展

  本次的中国展还展出了石鲁的生平的作品。
  石鲁是谁?很多人恐怕不是很瞭解,甚至没有听说过。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县人。因崇拜清初画家石涛和鲁迅而改名“石鲁”。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他经常背著自製的画板为当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红军、小八路画素描速写。
  没有顏料和纸张作画,便搞木刻,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中受迫害。
  “文革”结束后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为“长安画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其绘画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畅,痛快沉著。只是由于他的假画太多,故其画价在艺术市场上遭低估,除非是可靠的来源。
  《石鲁艺术展》展出的114幅画作则几乎涵盖了中国20世纪艺术大师石鲁整个艺术生涯各个阶段的艺术精品,并且是首次在海外展出。展览以石鲁艺术风格的转型为线索,明晰地交代出画家每个时期的艺术语言特点。展览还採用了草稿对照创作的方式,并辅以石鲁生前的绘画工具、作画过程、生活照片和家人接受採访的录像,较为立体地向新西兰民众展示石鲁的艺术人生。
  通过这个展出,你可以看到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也可以看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从一个侧面瞭解现代中国历史。
  在参观过程中,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历史艺术馆馆长Rebecca Rice博士为先驱报记者做了介绍。她被艺术家石鲁的艺术和人生经历所感动,多次感叹:了不起的人格和艺术啊!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