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致学」是大趋势,未来竞争的是「学习力」 《同人网》上《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位资深网友拿奖学金念奥克兰大学的儿子打算中途转专业,作者力劝儿子读完即将完成的工程专业後,再配合目前在制药公司的实习工作另外加选专业,父子间的对话、网友的评论中确有颇多值得省思探讨的地方。 儿子认为:「大学所学的,在实际工作上没有用处。」记者毛芃女士表示,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於「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有实际的用处」,大学教育的可贵是对年轻人的全面训练,从人格养成、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学习方法、自我表达、团队合作、开阔眼界到社会责任等等,学知识只是读大学的目的之一而已。 这个孩子白天是学校的全职学生,晚间在制药厂工作,尚未真正脱离校园环境。多年以後,当他累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之後,即使大学所学和从事的职场专业不符,他会发现,有一部分职场能力、创意和优势反而是来自於「非学以致用」。 置身於全球化、资讯化、科技快速升级的洪流中,工作上的新问题、新挑战越来越多,有能力重新学到应对之道的人才是强者,「用以致学」变成了大趋势。「大学所学的在实际工作上没有用处」不全然正确,却也有几分道理。美国的大学本科一直奉行Liberal Arts Education,学士课程虽有专业区分,更相对重视基本学养、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高深的专业技能通常在研究所阶段或职场中才学得到。因此,人力资源专家认为,终生学习的时代来了,未来年轻人竞争的是「学习力」。大学中修习双专业或双学位者越来越多,其目的就是要提升未来的学习力和跨领域能力。 电影《Beautiful Mind(美丽境界)》描述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hn Nash的传奇人生,他是数学家,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他的理论跨领域且广泛地运用在市场经济、计量科学、演化生物学、人工智慧学、会计学、政府或公司政策、军事理论等许多方面。John Nash得奖的「Nash均衡」博弈理论实际完成於大二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所学的在实际工作上即使没有直接的用处,自己或别人都可能是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 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课堂和教室 《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作者的儿子说:「当今的大学,与你们当年的大学在人生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了。」这句话说对了大部分,我唯一不同意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两个字,因为,大学的基本价值依然存在。 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伟大教育家,从1869到1909年,他担任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达40年之久。艾略特表示,如果有机会让他从头开始建立一所新的大学,他首先要盖一栋学生宿舍,接着盖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如果还有余钱,再聘请教授、建教室。他认为,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课堂和教室,而是让年轻人有机会离开家庭和父母,去尝试和锻链独立生活。 在艾略特的想法中,大学校园生活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於年轻人得以广泛接触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并体认彼此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美国大学普遍认为学生的同质性高是学习和进步的障碍,因此,「学生来源多样化」是许多顶尖大学的招生原则之一。 英国、法国、义大利多所古老大学的学术水平被美国大学远远抛在後面,有识者发现这些欧洲大学不但学生来源的局限性大,甚至大量聘用本校培养的博士担任教授,「近亲繁殖」效应造成了竞争力的没落。我曾经问一位杜克大学(Duke,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美誉)的医学生:「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预科的比例如何?」「我这一年班不到30%!」这个答案让人跌破眼镜。 年轻人的自主意识抬头,在现代大学的学习环境中,优秀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观摩、激荡,他们也思考着出路、研究团队或创业夥伴。当年我们很容易心仪、崇拜大学里的某某名牌教授,今天,大学教授的影响力今非昔比,已经不是我们当年念大学时的情况,教授们只能长叹「我们曾经辉煌」了,新e世代的年轻人更易於因为理念语言的契合而互相影响。《教养的迷思》一书作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测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每况愈下,《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一文的作者似乎应该认识一下儿子的同侪朋友。 台湾有一位大学时代念生物学的教授,现在是「海洋声纳学」的权威,他说:「我总是不停地学习、前进,我的生存之道是把自己变成『变形金刚』。」大学时的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本书、一场演讲、一个特殊的经历都可能影响深远,在这充满变数和无限可能的时代中,如果课堂和教室不是大学里唯一重要的部分,我们是否应该重新省思「大学本科专业」这个概念? 孩子学会了「负责」,父母才能放手 《我的当年,儿子的今天》作者的儿子正在试探人生、为自己的人生做定位。父母要放手真难,还得够狠心。比尔盖兹如果不是创造了微软帝国,他的父母亲可能会悔恨一辈子。问题是,世界上能有几人拥有比尔盖兹的天分、才华、能力和运气?知子莫若父,这位父亲可以明白告诉儿子自己的判断,如果孩子执意走自己的路,做父母的只能尊重,但是,成年人更应该为自己的抉择负起责任。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