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卫生评级到底是A还是E?!Council“误”发证书 买

时间:2013-10-10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在世界银行2012年公布的国际商业报告中,新西兰的商业环境名列全球第三。和很多其他国家相比,在新西兰设立或购买一个生意都要容易的多,没有那麽多繁文缛节,也很少有行政干预。
  然而,投资生意往往涉及大笔金钱,有的买家甚至是倾尽所有,一个不谨慎还是有可能会血本无归。近日,一位投入十几万,却至今连生意都没做起来的买家Peter找到本报,向我们述说了他购买一个中餐馆时,因为City Council(市政府)和律师的双重误导而损失惨重的经历。Peter的遭遇颇有代表性,或许对很多人都有借监意义。我们决定把它写下来。

  墙上的A和系统里的E

  据Peter介绍,2009年他决定下海做生意,在多方比较後挑选了一个位於奥克兰市中心的中餐馆生意。他在报上看到这家餐馆出售的广告後,联系了卖家并谈妥了所有交易条件。在这家餐馆现场检查时,他看到了挂着墙上的,由City Council(市政府)颁发的卫生评级是“A”,他也就此询问了卖家并得到了肯定的答覆,於是就付款买下了这个生意,并打算稍事整修後重新开业。
  回过头看,这是一个让Peter至今都後悔的决定,4年多过去了,Peter的餐馆甚至没有开张过一天,买生意和後期投入的十几万纽币都打了水漂。对於一个非富非贵的普通人来说,这件事情给Peter带来的打击可以清晰的从他憔悴的脸上看到。
  原来,正在Peter整修店面的时候,City Council的检查官来到了现场。检查官提出在店里发现蟑螂,要求Peter立即采取杀虫措施,同时又对“A”级的卫生标准提出质疑,认为现场环境与之不符,收走了这张证书。
  Peter杀完虫,等待开业的时候,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传来。City Council正式通知他,市政府系统里的信息确认,这家店的卫生标准并非证书上显示的“A”级,而是最差的“E”级。“E”级意味着餐馆的卫生完全不合格,需要停业整顿,Peter的店无法开业。随後,检查官再次来到现场,向Peter提出整改方案,并指出只有按照这个方案做,Peter才有可能重新让卫生状况达标。然而,据Peter介绍,这个整改方案涉及到厨房的大改造,需要投入大量金钱,而几乎已经为买生意倾尽所有的Peter已无力支付这笔钱。不仅如此,自己亲眼看到的“A”级证书,在市政府的系统里居然是“E”级,这一巨大的反差也让Peter完全无法接受。於是,坚持要个说法的Peter放下了生意,走上了漫漫维权路。

  “屡战屡败”的维权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张印着“A”的证书究竟是怎麽来的?那是张假证书吗?
  据Peter介绍,百般追问下,卖家的说法是“A”级证书是卖家通过市政府某工作人员取得的,这其中甚至牵涉到利益输送。卖家愿意站出来作证,但口说无凭,他也没有实质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对於新西兰这种廉政国家来说,这可是非常严重的指控,City Council对此断然否认。
  在经过一系列调查之後,在一封日期为2010年4月26日的信中,City Council的卫生部门主管确认称,这张“A”级证书并非伪造,但“A”这个评级绝对是错的,系统里的“E”才是正确的。之所以现场会有“A”级证书,是系统在更新证书时出错了。对於这一错误,City Council对Peter表示歉意。
  那麽,既然City Council认错了,他们会不会对Peter的损失给予补偿呢?City Council的回答是:不!
  在同一封信里,该主管强调称,餐馆的卫生标准是随时在变化的,一段时间没有清洁就会导致评级的变化。店里的证书只能表示检查时的卫生状况,不能作为买卖生意的基础。这位主管认为,City Council虽然有错,但Peter自己的责任更大,City Council无法补偿Peter的损失:
  1.Peter没有对於现场进行必要和详细的检查;
  2.在购买生意前,Peter没有要求取得该店物业的LIM Report,LIM Report中有该物业的最新信息,包括“E”级卫生评级;
  3.Peter没有联系市政府,进行“购买前检查”。这一检查可以提供该生意的最新、最全面的信息;
  4.Peter没有自己去确认该店的卫生评级状况(可以在网上找到,是公开信息)。
  收到答覆後Peter非常失望。他认为,自己是基於对City Council的信任才没有多想。作为普通市民,他不可能知道那麽多专业的知识,而帮助他完成交易的律师也没有提醒他这一点,更没有去任何地方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他觉得,City Council的的确确存在工作上的失误,却不愿意承担责任,还要他这个无辜老百姓来承担血本无归的结果,这,太不公平了!
  经过多次磋商後,今年9月19日,Peter再次接到了City Council的来信,这次是风险管控部门的主管。信中称,City Council依然拒绝作出任何补偿,这也是City Council法律部门的建议。City Council认为,Peter在购买生意前没有做必要的调查;他自己也曾提出对卫生问题的疑问,证明他可能早就知晓问题的存在;同时,City Council不认为整改方案是Peter无法承担的。总而言之,City Council认为Peter自己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才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
  目前,Peter已经决定寻求法律途径,他表示会先申请法援,起诉疏忽处理他买卖生意交易的律师,同时不排除将来把City Council告上法庭。

  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应拥有绝对公信力的City Council居然会“误”发证书,这着实让人匪夷所思。记者调查後发现,很多人都朴素的认为City Council发的证书不会有假,对生意买卖中应当注意的事情更是完全没有概念。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资深生意买卖顾问Susan Han,请她结合这个案例进行一下分析。
  Susan首先对Peter的遭遇表示同情,她说发错证书这种事情极少发生。在这件事情上,City Council绝对是犯错了,而这一错误是造成最终严重後果的原因之一,从道义上来讲,她个人认为City Council应当给予Peter一定的补偿。
  与此同时,Susan也提醒所有可能涉及生意买卖的民众,要从Peter的遭遇中吸取教训:如果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更谨慎、更规范的话,Peter的投资就不会付诸东流。
  Susan认为,首先,在生意买卖中现场检查非常重要。买家要关注的,不仅是现场有多少证书,更是现场的实际情况,不仅要了解营业额,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本案来说,如果这家餐馆的卫生评级是“E”的话,现场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循,买家应当注意到这些问题。报表、证书之类的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依赖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多看多听,问题就不难发现。
  其次,在完成交易之前,买家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力争做到规范全面,绝不要因为怕麻烦,想省钱而忽略任何步骤。Susan介绍说,生意买卖一般都会设定两周的宽限期,买家要充分利用这两周时间,在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调查和分析和生意有关的重要文件,包括租约、报表、证照等。City Council的卫生评级在网上是公开的,如果Peter或他的律师能够多做一步,5分钟就能发现问题,事情也不会搞得不可收拾。
  Susan还建议,生意买卖最好还是通过专业人士完成,比如律师、会计师或中介,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私买私卖固然可以节约一些成本,但必须要求买卖双方对生意买卖都有非常全面的认识,买方或卖方中任何一个懵懵懂懂都是不公平的,也是造成争议的隐患。当然,一定需要找有经验负责任的专业人士,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虽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现在看起来“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甚至,“为实还不一定准确”。用Peter的遭遇给大家提个醒,生意买卖,房屋交易,一定要规范、谨慎,必要时要自己去确认所有证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