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听雨、听语、听竹

时间:2013-09-28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版主:游子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游子收

  听雨

  这几天奥克兰多雨,有时候还有狂风雨。我自己无诗。却欣赏了几首关於雨的诗歌。与古代近代表的雨诗比较,还是觉得古代诗歌比较好。故人的听雨诗写得好极。欣赏之下,更加觉不敢动笔,怕写出来的东西见不得人。这里只摘两首古典“雨诗”与读者共欣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诗中“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应该是香港已故歌手罗文那首流行歌曲“尘缘”歌词中“回首处无晴也无雨”的出处。可是如今大陆出品的音乐作品,常常将这句歌词改写成“回首处无情也无语”,突显出文化制作人的文化水准实在不高。而且自作聪明。
  不懂不要紧,最糟糕是自作聪明。
  另外一首“听雨”是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1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很多中国文学评论家将这首诗说成为听雨诗“之首”。我自己不太喜欢此诗。然而也不敢怠慢之,所以抄写如上。
  令我不喜欢此诗的原因,大概是那“歌楼”上的“红烛昏罗帐”。“歌楼”是当时的风月场所吧?我不敢肯定。然而作者临老又“听雨僧卢下”,该不是出家为僧人了?先是少年放浪,後又老来出家。若是从来没有结婚成家的,还情有可谅。若是已经成家育有子女者而自己离开家出去当和尚的,我却不佩服。
  为何?大概是自己意识中的传统中华文化道德观作祟吧。

  听语

  说到道德观,尤其中国社会中,特别是城市社会中,如今的道德缺失,很多有识之士都在疾呼。我写过很多文章。“三人行”专栏也曾多次以此为题。
  我最担心的,是一直接以来的诸中国领导人,以及众多知识分子“精英”迷信“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几乎无视道德建设的重要。
  可喜的是近日听到了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关於道德的言语。摘要如下: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习近平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你们或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舍生忘死,或诚实守信、坚守正道,或敬业奉献、虔诚勤勉,或孝老爱亲、血脉情深。”
  中华民族的优势道德传统,不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传承,也是人类文明宝贵财富。祝愿中国今後能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取得成就。

  听竹

  苏轼在“定风波”诗前面注解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通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读了这段说明,我想起上月某日与文化学会诸理事哈密顿中国花园一行,曾穿过一片中国竹林。想起古典诗歌中除“听雨”之外还有“听竹”之说。因在此贴一很当时穿越中国花园园地竹林的照片如下。
  穿竹林时,自己彷佛也“听”到“竹语”声。然而时间太短,同时又不愿错过同行的杨庆熙、张四海等诸理事一路热议的历史文化话题,竟无暇去倾听“竹语”。或者,只有等下次有机会再去倾听竹语了。在此,建议朋友们有机会也去哈密顿巿中国花园一游。有兴趣者或也能听到竹语。那里不单有中国花园吸引,更有印度花园(印度花园的罂粟花非常艳丽,很难让人将它与毒品罂粟粉联系起来)、罗马花园、英国花园、美国花园等等,反映了我们新西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最後,仅以如下数语结束本文:

  风声、雨声、竹声,声声悦耳;
  国语、家语、人语,无德难听。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