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麽要学习华文?这是很多生活的海外的华人都在问的问题,我感到除了我们本身是华人血统都有学好自己民族语言的愿望外,我认为所居国对华文的重视程度和现实应用程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元素。日本因为和中国关系特别,很多在日本居住的华人都希望自己後代的日文没有中国口音,笔者所认识的朋友中甚至父母都是中国人说中文,孩子连听都不会,这说明孩子的父母甚至在家里都不讲中文的,原本一定以为将来都可以不讲中文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改变,我认识的一个18岁的居於日本华人的後代,自己要求到他父母的母校暨南大学来学习6年的本科医学专业了,他需要在华文学院学习了至少6个月的中文,现在上课都和国内生一起;还有就是我们的邻居澳洲墨尔本,十多年前,课余,周末学习华文的中国後代相当稀少,再看今天的墨尔本,几乎每家孩子每周至少上3个小时中文课,澳洲是一个以资源,旅游,教育等做为主要经济支柱外向型经济的国家,而澳洲对华贸易又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澳洲政府非常支持华语教育,维州政府不但在高考上把中文做为主要科目,还在财政上给於每个中文学校一定的支持,所以今天的墨尔本中文教学用欣欣向荣来形容是最贴切的了。 再看今天的新西兰的中文教育,虽然总理John Key一直都在呼吁大家学习好中文,但是我们学习中文真没有邻居澳洲的热情和行动,其实我是站在这样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如果单单把John Key的话当作是因为在中国访问讨好中国而发,确实有点片面,John Key本人是做投行的金融家出身,对市场的敏感度是职业的嗅觉,想当初十多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国家党当时是更看好南美市场,当时奥克兰几间着名私校的主要外语课程是西班牙语,中文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而现在NCEA也可以选择中文做为第二外语了,说明时代在发展,谁能脱影而出完全是看自己的战略眼光了。 您或您的家族是老华侨,又或是您稍微关心国内华侨方面的政策信息,您不难知道在珠江河畔这间具有百年历史的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前身是1906清政府创立於南京的暨南学堂,後迁往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於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是一所由国家创办的着名华侨学府,是国家“211工程”的重点综合大学,它的国际学生超过境内学生规模,是目前国内境外生最多的大学。由於学校的性质所以从50年代开始学校就特别注重对外汉语的教学,就是今天所说的华文教育,90年代初将广州华侨补习学校并入暨大,随後设立了华文学院,学生来自世界近百个国家。所以暨南大学的华语教学历史悠长,学生学习质量值得推介特别一提的是目前各国华文学校多采用暨南大学出版的教材。 我们新西兰实验学校是在暨南大学校领导亲临考察,专家根据暨大多年海外办学经验具体指导下成立的。它是在暨南大学新西兰校友会信托教育基金下依据新西兰的法律设立的一间非政治,非政府,非盈利,非宗教性的社区学校,同时得到国内母校在教学安排,师资,教材方面,全球华文教育资讯分享方面,和到大学本校学习,体验夏令营等全方位支持,我们主要针对华人及其後代华文的学习进行教学。 整个学校目前主要以2种不同的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一种是针对有中文背景和基础的华裔学生为主的周末班,从3岁早教开始学习,一直到高中,学期校历跟随日校的时间,每周上3小时华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汉语水平6级考试(中等水平),这是外国人报考中国大学院校目前最低的汉语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至少要认真学习800小时的中文,如果每周要上3小时也要学习差不多9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开设的早教班3-4岁的孩子,课程学费是由我们暨南教育基金支付,对孩子是免学费的。另外为庆祝开办,我们特别有优惠有买一课程,送一个课程的优惠。 我们另外一个课程就是学校课後的课程,主要先激发孩子的兴趣,循序渐进,这种课程的孩子各种族的都有,目前我们在东区的Point View School和北岸的Murrays Bay School进行。 对於我们的课程及优惠,欢迎登陆我们的网站做进一步的了解,www.jnuschoolnz.co.nz 暨大华文学院每年都受侨办的委托该举办免费夏令营,全球各国的孩子齐聚暨大,上午学习,下午活动和参观,因为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活动多姿多彩,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和交流平台。 另外,我们学校也是暨南大学在新西兰的招生代理,学校设有25个学院,49个系,140个研究机构涵盖文学,理工,工程,医学,艺术,新闻等多种学科,可以自行颁发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学历。医学专业尤其收到海外很多国家学生的追捧。有意报读暨南大学各学科及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士,欢迎前来了解。 作者:张海,暨南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新西兰校友会会长 联系方式: P O Box 64108 Botany, Manukau,Auckland Email:[email protected] 电话:09 272 8189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