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亲戚的孩子在中国就读於一所寄宿中学,每天早上6:30起床,先来个三千公尺晨跑,早餐後开始一整天的课程,晚自习到9:30,接着预习次日的功课,11:30上床睡觉,每次周末回家总是睡大觉到中午才起床。 这位朋友深深地感慨,中国的媒体报导一路吹捧某某寄宿中学的高考成绩多优异,就是不曾出现休闲娱乐、社团活动等话题,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课程又在哪里?这样的寄宿中学把学生管得死死的,更方便於给学生施加功课的压力。个个孩子变成了学习机器,他们是「知识的巨人」兼「生活的白痴」。 朋友分析,两个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一是中考与高考制度,唯分数至上;二是社会价值观的严重「物化」,一切竞争都导向物质与财富的竞争,连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争钱争地位。越来越多学校成立同时兼顾高考与出国留学的「国际部」,结果又把口口声声不以为然的「应试教育」搞成了「国际应试教育」。很多在欧美运行很好的项目,到了中国就被分数指挥棒给扭曲了。 如果家长了解了这种专门制造「学习机器」的寄宿学校,还把孩子往这里送、往火坑里推,那是家长的抉择,怨不得别人!美国的媒体曾经询问麻省理工学院:「为什麽你们拒绝了许多学业成绩顶尖的中学生?」该校招生办公室答覆:「我们要找的是『人』,不是『学习机器(Learning Machine)』!」我常常想到,教育的领域中,应该要有更多「人性」的元素在里头,如果教育反而扮演扼杀人性的主谋,那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和灾难! 真正优质的寄宿中学,应该是一个软体比硬体还严谨的教育系统。以目前全球的「家庭教育」难以抵挡劣质资讯入侵和负面教养的事实,以许多中年父母正值事业巅峰而忙碌的现实,一所规划完善的寄宿中学,它的教育优势就显现了。欧美有许多优质的寄宿学校,很多老师以校为家,把一生奉献给学生、给学校,这些可敬的老师们视教育为「快乐的志业」。 很多教育专家都认同:「父母放手,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处方!」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宁可把孩子留在身边放任、宠爱,也不舍得让孩子出去历练一下生活能力或生存能力。我曾经在本专栏中呼吁:不要让「家」成为阻碍孩子成长的地方!孩子变成了「啃老族」,想想看,是不是为父为母者咎由自取?即使父母和孩子天天在一起,如果「心」的距离很远,衍生的问题可能更多。 有人担心孩子就读寄宿学校是否对亲子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依据合约,家长与学校必须维持畅通而良好的沟通管道,学生在周末或假期中必须返家,在亲情方面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理想的寄宿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大家庭,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的是日常课堂上的老师、辅导老师、教育顾问,在这里工作的厨师、水电工、房舍维护、安全医护等人员都必须经过训练和考核,这里不需要「管理人员」。 优质的寄宿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行为特质、人格发展和身心健康。它能达成快乐学习、充实学习、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升学准备、全人教育等目标。针对学业方面有特殊需求或困难的孩子,学校也有常态性的补救办法。很多移民美国的华人家长发现,亚裔孩子普遍地重理工、轻人文,有些孩子在寄宿学校经历了文化融合的洗礼之後,人文素养提高了,对於未来竞争力的提升和融入主流社会颇有助益。有些美国大学名校在招生时格外青睐来自优质寄宿中学的申请者,因为这些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大学生活适应方面都展现了优势。 身为国际学生的监护人,有一天早上,我接到一通紧急电话:「Annie早上起床时觉得心跳异常加快,我们正送她去医院,请您立即赶来医院急诊部。」我陪着Annie在医院待了大半天,最後由资深医生确认无危险情况,可以返校上课。Annie用手机通知在学校焦急等候的同学,那一头响起了一阵欢呼。我交给Annie一盒巧克力,嘱咐她回去与同学们分享。我经历了难忘且感到特别温馨的一天!另一位就读教会学校的男孩(国际学生)感冒了,寄宿部的护士阿姨悉心照料,24小时留校、住同一楼层的Brother交代他半夜难过时可以随时找他,Brother是天主教学校宿舍辅导老师的职称。 优质的寄宿学校依然可以提供居家的安全和温暖!父母想要学习放手,「优质寄宿中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居家或寄宿不是一个两难的决定,教养孩子,「智慧和用心」远比迁就於形式还重要!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