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教育理念清晰的父母,他们可以守住「家庭教育」这一块,也不难找到让孩子「走自己的路」的优质学校。但是,媒体、政客、政治恶斗、负面社会新闻泛滥等等因素,营造出让人忧心忡忡的社会氛围;这一块「社会教育」的版图简直如狼似虎,不断地吞噬着孩子们的纯真和善良。有些人因此移民来纽西兰,他们不愿意孩子在台湾继续遭受社会的污染。 12月3日晚间,我人在台湾,电视新闻画面呈现出一个带着一点稚气、几分怒气的大男孩,站在国会殿堂立法院的发言台上大骂在台下「听训」的教育部长:「部长!我认为你是个伪善的部长!我认为你是个满口谎言的部长!我认为你是个不知悔改的部长!部长!请你向我们道歉!」我当场错愕不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12月4日,台湾某报关於这一则新闻的第一段如下:「立法院的教育委员会,昨天为台湾教育写下了最负面的一页。」显然,罗姓记者对这一出荒唐戏码也非常地不以为然。她指出,有质询权的立委放弃了自己的质询时间,让学生在「备询台」上反客为主、充分发挥。被骂了整个早上的教育部长,趁休息时间打算向学生说明,对着年纪比他们大好几轮的部长,学生们的话却越说越难听,教育部长无奈地只能低头且双手合十。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伤的不只是部长;也伤害了这些原本想要主持公平正义的学生,更伤害了台湾的教育。台湾的教育到底怎麽了? 这个事件的导火线如下:一群年轻人组成了「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对「壹传媒并购案」可能造成的「媒体垄断现象」发起了一系列的抗争活动。教育部发函关切,并传出有蒐集参与学生名单情事,学生们认为这是白色恐怖再起,他们感受到了秋後算帐的威胁。在政治人物的安排下,依宪法第67条之规定,学生们以关系人员的身份受邀在12月3日到立法院教育委员会「备询」。谁知学生们变「备询」为「质询」,原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理工背景归国学人的教育部长蒋伟宁先生,就这样子被大学生们修理得狗血淋头。这件事情没有赢家,整个台湾都变成了输家。 少数朋友也许正想为我张老师贴上蓝色或绿色的标签,对不起!别忙了!高中时代读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演讲本,我感动得主动加入国民党,结果是「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离」。狱中的阿扁总统是我高中时代的隔壁班同学,我也曾经期待、支持过他。这几年在纽西兰,有些大陆来的朋友喜欢与我谈论台湾的政治人物,我的答覆是:「台湾的一流人才绝大部分在学界、工商企业界或民间,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去谈论政客。」人生过尽千帆,如今我只论是非,不问颜色或党派。 很多名嘴、政治评论者开始评论此事,他们平日的一贯立场就是「全然」挺蓝或「全然」挺绿。此次大出风头的陈姓学生,有人把他捧成了英雄,有人视他为被政客利用的「问题学生」或「鹰犬」。奇怪的是,很多人依然以「全是」或「全非」的观点看待此事。陈姓学生所就读的清华大学随即向社会及教育部长蒋伟宁发出「道歉声明」,一面倒责备学生的不是。清大的部分学生社团针对「道歉声明」举行「清大精神已死」追悼会,一位名嘴回以:「如果没礼貌就叫做『清大精神』?死了也好!」。清大副校长叶铭泉说:「在国外,成年学生在校外的行为由自己负全责,但在台湾不一样,外界会认为陈同学是清大教出来的,学校不能坐视不管。……」这种撇清责任意味的说词更是不智。 这个事件只是台湾教育、台湾社会的冰山一角。似乎可有可无的监察院应该要介入调查,教育部是否有蒐集参与抗争学生名单之举?是否有公权力介入而纵容财阀的「媒体垄断」?安排这场会议的民进党立委必须反省这整个事件的冲击,别忘记当初创党先贤黄信介、林义雄诸先生的风骨和理想!教育部本身更应该检讨,当初「关切学生」之举是否鲁莽而多余?有些参与论战的媒体本身就是「是非者」或「利益相关者」,岂能大言不惭! 部分自喻为开明派的清大人文社会学院老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校方的「道歉声明」:「我们清大应该以能教育出这样能充分达成热爱知识、关怀社会与体验生命教育为目标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与骄傲才是!这也是我们无法理解陈为廷的行为有何不当?校方为何道歉?」清大前教务长兼教授李家同先生「像在搞文革」的忧虑也许言重了。但是,如果连大学老师都无法分清楚陈姓学生的作为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或处置方式,那是知识份子的悲哀!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发起人的台大林姓研究生说:「礼貌不是最高的价值!」陈姓学生事後表示:「我说的话、我做的批评,并没有错。我责无旁贷,这就是我的立场。」台湾是一个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缺乏反思能力则是少数共同的现象之一。 陈姓学生的清大学长、也是政治评论者的黄先生,其观点较为持平:「场合不对、态度不佳、论述不足,应该算是『小学弟』陈为廷该检讨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清大校方马上『道歉表忠』的行为,还是让我错愕,无限感叹:『那一个充满教育家风骨的清华大学,怎麽不见了!』」 11月16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Ma the bumbler》一文批评马英九政府的施政从「振奋人心」到「光华尽失」,这一事件或许是「马英九效应」的延续。大学生公然羞辱教育部长,这不只呈现出学校、老师、学生、立委、政府官员、媒体人和财阀等「智慧的集体沦丧」,更是教育之痛!学生的抗争方式确有可议之处,但是,马政府更应该关注学生所抗议的问题本身。台湾需要多几位像比尔盖兹、巴菲特这样的慈善家,岂能让一些财阀为所欲为?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