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疑是一个文化大国。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历史地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色彩纷呈,各有特点。通常认为东部沿海以吴越文化和齐鲁文化为主,中原为商洛文化和荆楚文化,西部则有巴蜀文化,等等。 吴越文化,一般认为包括江浙两省。实际还应包括安徽省的皖南。吴越文化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吴越文化开始以苏州和会稽为中心,逐渐融合,其地域涵盖太湖和钱塘江流域。吴越分别是春秋时代两个对立的封侯国家,由於境内河流纵横,交通方便,文化的交融渗透深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此後吴越文化逐渐融而为一,成为长江下游的地区文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砥砺斗志的格言。 但是吴越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不在苏州和会稽,而是在江宁(今南京)京口(今镇江)一带。据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的南京锁金村遗址1957年的发掘报告,该处发现大量西周文物,与安徽屯溪出土的骨器、青铜器、和晚期遗物相一致。而在太湖流域与钱塘江流域并无此类文物出土。 吴越文化的特性是柔、细、雅,但缺乏刚。吴越地区文才辈出,大将不多。 吴越地区在历史上出了许多博学鸿儒,在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有过重要贡献。在此只能择其中主要的介绍。书画家:唐寅,文徵明,祝枝山,周文宾,沈周,徐祯卿、张旭、李方膺、李鳝、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徐悲鸿;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家: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章太炎,吴稚晖;政治和军事家:孙武,范仲淹;文学家和诗人:范成大,陆游,徐渭,冯梦龙,沈复,柳亚子,徐志摩,鲁迅,钱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等。 吴文化的始创者应是周人。太伯奔吴与当地的土着融合,华夏化,形成了吴文化。太伯是周朝的王子,在兄弟争夺王位中失败出走来到吴国。史书所载有多种说法,现在无锡的梅村和苏州的阊门都有泰伯庙。其中梅村的泰伯庙可信度较高,那里还有一条伯渎河。太伯奔吴把华夏文化带入吴地,与当地文化结合孕育了吴文化,勾践征吴又融入了越文化。 要了解吴越文化,《吴越春秋》一书不可不读。它不是史书,是一本散文和短篇小说集。但故事都有历史依据。此书为东汉赵晔所撰。清编《四库全书》中有提要,称其“所述虽稍曼衍,而词颇丰蔚”。因书中保留了许多史料,後世将其视为史部之书的补充。其中“卧薪尝胆”,“吴市吹箫”等故事脍炙人口。 还有一本《浮生六记》,清沈复(字三白)着,也有助於对吴越文化柔,细,雅的理解。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凸现江南的人文,艺术,时代潮流变迁,世事沉浮和当地的艺术境界。 吴越文化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昆曲最先起源於14世纪江苏的昆山县(现设市,由苏州管辖),亦歌亦舞,格调高雅,表现细腻。着名剧目如《牡丹亭》,《窦娥冤》,《十五贯》,《连环计》,现代剧目《琼花》,《伤逝》等。後来昆曲艺术移植到北方,因为北方观众不懂吴语,用北京语音唱演昆曲(如《林冲夜奔》),遂出现了“京昆”。有行家称“京昆是苏昆妈妈的孩子”。由於历史的原因,昆曲有式微之势,文艺界对此深为关切,提出了“抢救昆曲艺术”的口号。现在江苏南京成立了昆剧团,海峡对岸的昆曲专家白先勇先生专程来大陆收徒并在上海客串,赴美国演出。今天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都设立了昆曲专业,建了昆剧团。着名昆剧演员侯少奎,张继青等重振舞台。吴越文化的这颗灿翠明珠正在重新焕发青春。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起源於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的越剧流行於上海,异军突起。由於它优美的旋律,委婉的调子,很快风靡江南各地。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越剧到达其鼎盛时期。出现了袁雪芬,徐玉兰,范瑞娟等一批开拓者,使越剧的文学艺术含量和表演水准甚至票房价值,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从越剧曲牌改编的交响乐《梁祝》(陈刚作曲)风靡全球,数次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博得掌声如雷,观众如痴如醉,谢幕达十余分钟观众不散。 吴越文化的另一门表演艺术是评弹,流传苏州大街小巷,茶肆酒楼。上世纪初开始在上海几十家大小广播电台日夜轮回播送。各个茶馆必附设书场,日夜演出。许多电影也用评弹音乐作为背景。评弹用吴语演唱或评说。除了《玉蜻蜓》,《珍珠塔》,《白蛇传》(以上为弹词),《七侠五义》,《三国》,《岳传》,《杨家将》(以上为评书)等传统曲目之外,出现了《杨乃武》(黄南丁原着),《啼笑因缘》(张恨水原着)《秋海棠》(秦瘦鸥原着)等近现代曲目。评弹流派纷呈,曲调委婉醉人。一二演员轮流扮演许多各种角色,演员自己伴奏,说学逗唱,风趣诙谐。江浙两省的大小城镇,遍设书场。演员往往旁徵博引,针砭时弊,创造出生动的语言词汇,对传播吴越文化,丰富语言文字,都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美国和欧洲的唐人街也有评弹演出。 其它如无锡的锡剧,上海的沪剧,苏锡常等地的山歌,都各有特色,最近在江苏张家港出版的《河阳山歌》,被国家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歌词六万多句,这些都是吴越文化百花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杭州的刺绣,织锦,红木家具和雕刻,宜兴的陶器,无锡的泥塑,苏州桃花坞的年画与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南北分庭抗礼,不分伯仲。这些都是吴越文化的历史传承,无一不凝聚了吴越文化的深厚积淀。苏州独具匠心的园林建筑和庭院幽深的民居古建筑,高墙照壁,“小园香径独徘徊”,假山回廊,柳映池塘,每年吸引来百万中外游客。美国洛杉矶的“中华园是完全仿造苏州留园的设计,由苏州香山工匠用中国产的建筑材料和花岗石建成的。在新西兰的汉密尔顿,有一座“逸畅园”是江苏无锡市赠送的(由无锡市设计并派工匠前来建造)。吴越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许多文明之区。 吴越文化本来就覆盖上海和安徽的徽州、芜湖和屯溪一带。湖笔、徽墨、宣纸、歙砚,号称文房四宝,其中三宝产於安徽,一宝产於浙江。 有人认为吴越文化和近代上海文化交融产生了海派文化,进而形成了江南文化。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吴越文化今天虽不像周代那样与其它华夏文化泾渭分明,但仍有其独特个性。当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能排除甚至不可避免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那应该是遥远的事。因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1】 【1】引号内文字引自《中华长江文化体系》。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