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有一位学生的父亲经常与我联系;移民前他在中国靠着自学和努力,取得了集律师、会计师和估价师三师资格於一身的傲人成就。他对儿子的期许是大学本科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理工,毕业後去耶鲁大学拿法学硕士,博士阶段到哈佛大学读心理和哲学。我经常想起这个勤奋的孩子,不知他过得如何?最盼望的是他能拥有健康和快乐。 北京着名的留学辅导专家徐小平先生说:「我感激我的留学母校,她重新塑造了我,给了我本来没有的一切。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留学母校不是哈佛、耶鲁而自卑,我为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培养了我这样的人才而自豪!」Saskatchewan是加拿大一所以农业见长的普通大学。 学历和名校情结是否让很多人忽略了兴趣、埋没了潜能、失去了快乐?「名校文凭」是万灵丹吗?目前正值纽西兰中学毕业生申请大学的关键时刻,期待下列的真实故事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感悟。 2006年,麻省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总监Marilee Jones和一位小儿科医生合作出版了一本新书:《少些压力,多些成功:指导你的孩子升学和升学後生活的新方法》。她在书中奉劝父母们:「成功和幸福是一种心灵状态,和你读哪一所大学毫无关系。我们许多人没上过一流的大学名校,还是拥有了非常幸福和成功的人生。」 这一段话出自顶尖名校MIT录取新生的把门人,自然格外引人注目,顿时热评不断。2007年4月16日,有人检举Marilee Jones在28年前应聘到MIT招生办公室时,她填报的三所大学学历是伪造的。MIT迅速查明检举属实,10天後Marilee Jones满怀歉意地发表离职声明。 MIT校长公开说明,1997年任命Marilee Jones为招生办公室总监时,完全根据她在过去18年杰出的表现和工作成果,和她所填报的大学学历无关。校长进一步指出,有些错误并不是说一声「我很抱歉」就能被接受的,诚信廉洁的缺失就是其中之一。 做为MIT、甚至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名人,Marilee Jones的能力、热情、亲和力、幽默感广获MIT同事、学生的好评和尊敬。遗憾的是,她没有勇气提前向学校承认错误,让这个污点在MIT伴随了她28年。其实,她并非没有大学文凭,她毕业於纽约州的一所小型天主教学院College of Saint Rose,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多年之後,Marilee Jones身为相当於「学院院长」的招生部总监,对「名校崇拜」的抨击不遗余力,这变成了她的个人风格之一;有人说,因为她自己隐藏着这麽一段难以启齿的经历。 也许,当年Marilee Jones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那麽地优秀。她没有显赫的文凭,却有能力为MIT筛选菁英人才,让MIT在世界名校的排名大战中维持不坠,甚至比以前更加亮眼。她的杰出和优秀不是来自大学时代的名校陶冶,是自己的资质、修为、机遇和职场上的「自我成长」成就了她。 2009年12月初,纽约时报报导了Marilee Jones复出的消息。她看到父母们一方面以高标准期待孩子,另一方面又对失败怀着高度的恐惧,她忧心父母们如何能在这种情境下养育孩子。潜隐两年之後重回职场,她调整了自己的角色:「与其指导孩子们如何申请名校,我更应该协助父母们去支持孩子度过紧张困难的时刻」。她发现,很多父母过分关注孩子如何才能进入大学名校,已经忽略了去了解、认识他们的孩子是「谁」,她很想帮助这些父母们重新、正确地去爱他们的孩子。 经历了辉煌、难堪和波折的人生,Marilee Jones的故事见证了「学历不等於能力」。我相信,没有麻省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总监的头衔加持,她依然可以迎向另一个事业和人生的春天。 Stacy Dale和Alan Krueger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多年来对「菁英大学教育价值」做过科学分析後,他们奉劝申请大学的学子们:「绝对不要认为,拒绝你入学的学校才是最值得你就读的学校。找一个专业强项符合你的兴趣,并且能提供足够资源和指导的学校,才是明智之举。决定未来成功与否,你自己的动机、企图心和能力,远比文凭上的学校名称来得重要!」「名校情结」常见於美国大学的申请者,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孩子们进入心目中的大学很困难,因为他们『只想』进入很难进入的大学。」只有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定位,才能避免「名校情结」可能带来的失落感。对你而言,最适合你的大学,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徐小平说得好:「我也有名校情结,但我更相信个人价值。」 当今美国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全部来自哈佛、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常春藤名校终於完成了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征服,这是「文凭绝对重要」的特例吗?巧合吧!它应该比「乐透中大奖」的机会还大。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