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作为移民生活在新西兰,自然应当过好每一天。人说新西兰生活单调,其实这要看你怎样“融入”。新西兰除了她的气候温和,人民友善,风景秀丽,环境清洁,食物放心之外,她的人文、历史、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积淀深厚,耐人寻味的。 位於Grafton Auckland Domain的奥克兰博物馆,和位於Parnel的战争博物馆,看了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有“意犹未尽”之感。两年前参加了Mt Albert的一个叫做Sywle的社区小组,它经常组织与当地居民喝茶聊天和各种参观活动。老中青年人都有参加。前曾集体参观了位於West Spring的MOTAT(交通科技博物馆),除了陈列交通,铁路,航空发展史外,也有许多艺术作品和战争史的摄影作品,观後颇有收获。 今年9月21日,又组织参观了位於市中心的艺术画廊(Art Gallery)。名为画廊,实际是一幢宏伟的建筑。因预约时间未到,在等候入场期间,一行十人在画廊对面的cafe里喝咖啡进早餐。10:30进入参观。引导员是一位英国裔义工,名叫帕特丽西亚,非常热情地讲解,且有问必答。 站在门厅里,昂首可见高高的天花板上悬吊着五六朵巨大的花朵,五颜六色,每隔几十秒钟,花瓣会自动张开,再收拢,栩栩如生。不过这不应属於艺术,而是一种普通的程控过程,却给了观众一种新鲜感。接着才正式开始参观。 进入大厅,引领员说,“请大家注意这些地板方砖块,都是从德国订制来的。”我一看,是淡黄色的大理石。我参观过惠灵顿“蜂巢大厦”,那里的大理石,引领员说是“百分之百的新西兰产品”。这里为何要从德国进口呢? “请大家仔细看,这些是百分之百的天然大理石。”又是一个百分之百!大家俯身细看,Rodney先生首先发现上面有一些昆虫,蜗牛形状的东西,接着大家细看,还有飞鸟。一个个在大理石表面被磨得平平的,但线条、形状和纹理清晰可辨。这里的特点是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毛利雕刻是新西兰的艺术瑰宝,必不可少。但是若干精美细腻的毛利雕刻作品,却是用激光技术雕刻而成,而不是用毛利人传统的锋利的石刀和钢钎。 八十五岁高龄的Murel女士,坐着由画廊提供的的轮椅,由同伴推着参观。她兴致勃勃地在画室里欣赏着18,19世纪的油画和水彩画。引领员帕特丽西亚不时就画面的表现提出一些问题,请观众思考(每个小组一起参观,不与其他小组混合)。例如,在一个葬礼中,画里谁是亡者的母亲,在一个婚礼中,或者在一个男女并坐的场面中,画中人在想什麽?於是热烈地讨论起来。从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答案大都不一致。人们有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答案并不重要。 我对一幅由查尔斯-戈迪(Charles Goldie 1870∼1947)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辽阔的海面上,一望无际,风急浪高,天空中乌云密布,两只独木舟并排而行,紧靠在一起。分别各载有五至六人。他(她)们有的身体前倾,直视远方,伸手呼号;有的有驾驭桅杆;有的疲惫惊愕;有的互相搀扶....。远处的天边,隐隐约约似有地平线显现。帕特丽西亚问大家这幅画里的场面是否有什麽问题或不同寻常之处。我再凑近细看,没看出什麽。忽然,我对她说,“独木舟是没有桅杆的,不可能张帆!” “非常好!”帕特丽西亚说,“这就是艺术,是Romantic(浪漫)手法!” 这幅画用感染力极强的手法,表现了毛利民族先民冲破惊涛骇浪,首先发现并开拓新西兰,把人类文明传到新西兰的历史。 享年72岁,今年9月14日刚刚去世的新西兰画家Don Binney善於画飞鸟和自然景色,以及图案画。他笔下的燕子神态各异,或翱翔於碧空,或飞越丛林大洋,或栖於檐头,凸显了候鸟的择地而居,生生不息。每幅画都充满生机。 帕特丽西亚,义务引领员,看上去五十来岁,身材纤瘦,一口清脆悦耳而准确的英语。交谈之下,得知她还是一位辅导少儿画画的老师呢。 她又领我们观看了这幢建筑物各个具有特色建筑风格的露台,回廊,泥塑,陶瓷和玻璃器皿,少儿学习室,放映室。细致到介绍大楼的全部玻璃是特殊设计和生产的低含硅玻璃。 “这是出於什麽考虑?”我问。 “降低玻璃的脆性,在地震时飞溅会减少,降低对人身的伤害。” “啊?”我惊诧,但没有喊出来,只是点了点头。 大楼布局构思独特,楼顶的露台上有一些艺术雕塑组成的座位供游人休息。坐在这里远眺对面,阿尔博特公园上的参天大树,花坛草坪,喷泉,和乔治-格兰的塑像就在咫尺。 新西兰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西兰的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移民完全可以和主流社会一起享受新西兰,促进新西兰,发展新西兰。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学习和探索新西兰。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