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对香港怀存一点文化上的感恩心

时间:2014-08-29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去年,一个八零后导演的处女作在华语电影圈引起了一阵风暴,麦浚龙执导的《殭尸》用浓厚的迷影情怀,对逝去的港片中的殭尸文化进行了致敬和翻新。
  我们都知道,殭尸电影再也难回林正英时代的辉煌,以后这一类型电影也许还会出现,也不排除井喷式量产的可能,但我们能想像,那将是后工业时代西方殭尸文化的变种,九叔极富中国古典文化色彩的长袍快靴桃木剑狗血墨斗糯米的元素,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电影史中蒙灰的道具,偶尔有人致敬,更多时候无人记起。——在这种时代感怀中,麦浚龙诚意十足的迷影情怀感动了许多港片影迷,同时也是对纯港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式的证明。
  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直接掀起了大陆和香港合拍片高潮,香港本土电影人大举北上,内地影星也蜂拥南下,两地电影在制作文化、拍摄资金、人才沟通等方面一步步走向深入。——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大陆女星在港片中逐渐承担起剧情支点的重要角色,像近年张静初、汤唯和许鞍华的合作,周迅和尔冬升、庄文强、麦兆辉的合作,比起前几年大陆女星鸡肋式的打酱油表演,有了明显改观。
  当邵氏电影的辉煌逐渐成为绝响,成熟的香港电影工业在不断萎缩,有限的本土市场在各种进口片的冲击下也岌岌可危,许多香港名导相继北上,喜剧片、枪战片、武侠片统统变样,几十年积攒起来的口碑在不断透支。彭浩翔、陈可辛、王晶、刘镇伟们用各种或冠冕堂皇或强词夺理或无奈伤感的措辞,为自己工作室北上辩解,而纯正的港片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或许杜琪峰的银河映像还在苦苦支撑,还在耐心地专注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和发生其中的劲爆紧张的警匪故事。
  电影学者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賾港片中对大陆的复杂认知,八九十年代的《新最佳拍档》、《监狱风云》、《表姐,你好野!》、《鬼干部》、《国产凌凌漆》等对大陆公安的意识形态丑化,到回归前后越发严重的港人身份焦虑。回归之后,各方面沟通频多,但误解与隔膜仍然大面积存在。
  事实上,97回归的时间表一定,“恐归”的危机意识有了强烈的时间感,临近回归那几年,香港电影或大或小、或明或晦地流露出这种危机感,不少电影,从《古惑仔》到《无间道》,大佬角色都有了“移民”计划,事实上,当时数以万计的港人都有移民打算。《老港正传》里张开怀抱拥抱祖国母亲的老左,是极少数。港人的身份焦虑,不可能用一句“血浓于水”的简单口号得到缓解,反而在不同血型的政治文化的交融中显得更加严重,陈果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都在历史的维度中注入了这种身份焦虑。
  用政治课上的说法,近几年香港和大陆(尤其是港人和陆客)之间的矛盾是大环境下的小写照,每一次冲突好像都是一条导火索,导向哪里,谁都不知道。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抵制杜汶泽,让他参演的电影血本无归,抵制一个人容易,有偏颇也不怕,但抵制一个有著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则太不明智。在陆港冲突的新闻底下点开评论,许多农民式的狭隘仇恨暗涌:等一国两制的五十年期限一到,看老子怎么收拾你个弹丸之地。
  让政治家和公知们去协调矛盾,去提出改变办法。作为普通人,我们至少都应该少一点戾气,对香港怀存一点文化上的感恩心:许冠杰、谭咏麟、张国荣、Beyond、四大天王、梅艳芳,林正英、周星驰、吴宇森、徐克们的殭尸片、无厘头喜剧、枪战片、武侠片等等,都已匯成一种经典记忆,伴随著无数人青春时代的歌厅、录像厅生涯。大陆人没必要动辄以祖宗长辈自居,嚷著要教训这个留学归来略显桀驁的晚辈,甚至威胁打板子、断粮、关禁闭,生气之余,想想自家电视柜里的碟片和CD,很多都是这个孩子带回来的。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