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走进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中南海

时间:2013-12-21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在世人眼里,最神秘的莫过於够不着的摸不到的。而中国有个地方恰恰是我们所有平凡人等终其一辈子都碰不到的!这就是中国最神秘的地方——中南海。中南海,在普通民众眼里是那麽的神秘和威严,这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新中国建国後这里成了我们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办公所在地。其实在不太遥远的元明清时期,这里仅仅是皇家园林,其所拥有的政治意味和神秘色彩,也远不如後来那麽浓厚。
  中南海是全国的最高领导中心,也是着名的风景区。不过对於北京这样一个非沿海的城市中怎麽会出现“海”呢?这是北京人故弄玄虚,还是另有他因?追溯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中南海的“海”,出自蒙古人之口,在蒙古语当中“海”是“海子”的简称,有花园的意思。又因为它地处北京的中南方位,所以他们把这一带风景秀丽的地区统称为中南海。由此可知,“中南海”之名始於元代,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於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後,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
  从方位上看,中南海位於故宫西侧,这里是一片联绵的天然湖泊,处处碧波荡漾、楼宇错落、绿树纷呈。这就是北京着名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带原先只有一些小山和水池,辽代统治者选择这里作为游玩之地,对水池进行了开拓,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太液池”。据说辽国萧太后的梳妆台就在今北海白塔山上。金代,这里成为皇帝的离宫,修建了不少宫殿、园苑。明代,皇宫向东迁移;太液池成为皇帝的行宫,时称“西海子”、“金海”,并正式分为北、中、南三海。三海以两座桥梁作为分界线,“金鳖玉垌桥”(现北海大桥)北为北海、“蜈蚣桥”南为南海、两桥中间为中海。
  到了清代,统治者又对三海大加拓建,现存建筑就多属清代遗物,中南海也逐渐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如阴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入夜时分,荷花彩灯数千盏浮於水上,流光万点、随波飘荡,蔚为奇观,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中秋节前三天,集上三旗大臣侍卫在紫光阁前校射,皇帝也要持弓搭箭,亲自下场施射;每科殿试武进士,皇帝也要亲临紫光阁检视骑射;入冬湖水封冻时节,则命八旗禁旅在池中习冰戏,练技艺,分棚掷彩球,互相追逐比试矫捷,并设旌门悬靶演习射箭按等行赏。乾隆甚至亲乘冰床游湖。满族人世代居住在冰封雪飘的北方,骁勇骠悍,入关後依然不忘祖迹,习武嬉戏。可是到了晚清统治者怠情腐败,尽管设有“冰鞋处”,在中南海表演滑冰,但却早已失去练武的本意,完全是为统治者观赏取乐。中南海被列为了皇家专用的禁苑。
  民国初年,中南海依然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张作霖的大元帅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摄政内阁都曾设置在这里。北伐战争之後一段时间,中南海一度被辟为公园,供人游览。国民党时期,何应钦的“北平军分会”、李宗仁的“北平行辕”也曾设在中南海里。
  1949年後,中南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驻地和部分国家领导人居住的地方,老式建筑多处被拆除或改建。入住中南海的多位重要的领导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因此,中南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高层的代称。中南海目前不对公众开放参观。1977年至1985年曾对公众开放南海的部分景观,包括丰泽园、瀛台等。
  最近笔者采风有幸走进神秘的中南海,亲眼目睹了这一座美丽的皇家园林。
  中南海的正门叫新华门,位於西长安街上,为两层楼房,面阔七间,下层中央三间为门洞。卷棚歇山顶,绿剪边黄琉璃瓦。新华门原为乾隆时期建造的宝月楼,传说宝月楼是乾隆皇帝为讨得香妃的欢心而建。香妃入宫後思念家乡终日闷闷不乐,乾隆皇帝就建了宝月楼,还在楼对面建了回营和清真寺等回人生活的街市,使得香妃登楼就可见到家乡景色。後来皇太后得知此事,暗中缢死了香妃。这段传说虚构的成分居多,尽管如此,後人还是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动人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凯改楼为门,并以“新中华民国”之意取名为“新华门”。同时在门内修建影壁,拆除门外清真寺,在长安街对面修筑花墙挡住破烂民居,并将义和团运动时被焚毁的端王府一对石狮移於门前。新华门两旁八字影壁墙上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门内影壁题字为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
  从中南海的南门,也就是新华门进入中南海,顺着南海西岸的马路行至北头,便会看到一个大院,正门上方所悬的黑色大匾上,雕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三个金色大字“丰泽园”。丰泽园建於清康熙年间。门外原有稻田数亩、桑树数十株,为清王室每年仲春演耕之处。“丰泽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它由许多小院落组成。进入丰泽园庭院,迎面为颐年堂,之後为澄怀堂,澄怀堂之後为遐嘱楼。穿过颐年堂东侧,有走廊通往东面一座四合院,就是着名的“菊香书屋”。康熙题联曰:“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全国解放後,毛泽东住进了丰泽园的菊香书屋,之前曾是周恩来进京後的临时居处。毛泽东搬入中南海,周恩来比较各处房屋,感觉还是菊香书屋综合条件好些,便请毛泽东住进,自己搬到西花厅。如果说丰泽园古朴敦厚,不尚华丽,那麽“菊香书屋”则更显清幽典雅。现在想想也很有意思,将毛泽东安排在菊香书屋居住是多麽美妙,因为这和意志坚强酷爱读书的毛泽东个性很贴近!同样,周恩来居住的西花厅里有一个名为“不染亭”的四方亭也和它的主人个性多麽相似!走进挂着“菊香书屋”匾额房子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个过厅,穿过它才是一所院落。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把菊香书屋改成“菊香书院”更为合适。菊香书屋是北京标准的旧式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有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北房五间呈一明两暗的形式,挂有“紫云轩”匾额的房子是这五间中的当中一间,是个过厅。东侧的两间是通间,是毛泽东的起居室。
  西花厅位於中南海的西北角,因其在中南海所在的位置而得名,在西花厅的东面,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东花厅的院落。自天安门广场往西经过新华门继续向前直到府右街南口(六部口),由此向北转弯沿中南海红墙一直到达近府右街北口处,见到那个有国徽的西北门、往里向左一拐便是西花厅。西花厅坐落在中南海大院西北角,是清末宣统年间修建的那种京城常见的旧王府式四合院建筑群。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住过的西花园。北洋政府时,是国务院所在地。解放前则是北平市特别市政府的办公场所。因年代久远,青砖灰瓦的屋宇,廊柱暗红陈旧,雕梁画栋亦已褪色斑驳,已不见那昔日王府的豪华气派。周恩来是第一批搬进中南海的新中国领导人,他最早的住处并不在西花厅,而是在後来毛泽东主席一直居住的丰泽园,而他从丰泽园迁到西花厅。
  中南海里最令人兴奋的建筑首推紫光阁,原是乾隆皇帝建造的用来策问武状元的地方。紫光阁建筑很像孔庙中的明经阁,双檐翘角,画栋雕梁,门前置一平台,有三道配有汉白玉栏杆的台阶可上去。台阶下是一片约有300平方米的小广场。紫光阁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地方。除了地毯和沙发外,整个大厅地地道道地保留着原来的风格,像个大庙。进门是个屏风,屏风背面是宾主集体留影的地方。大厅的正中放着两把沙发,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会谈双方主要人物的座位;两边又各有两排陪同人员的沙发。当我坐在首长曾坐过的位子上,拾头望着天花板上的雕栋画梁时,同行的朋友说,解放以来,历任总理都舍不得花大钱装潢一个紫光阁,还是前些年田纪云当副总理时下了决心,才重新整修了一下。我才意识到紫光阁确实金碧辉煌。紫光阁两边各有小走道通到後面的武成殿。武成殿是领导们在接见前休息的地方,这地方不放记者们进来,所以罕为人知。
  南海中的主要建筑都集中於瀛台。清代皇帝每年祭耙社稷坛後,来此更衣,然後赴畅春园给皇太后请安。上元节时,皇族人等来此观看焰火。乾隆幼时曾在这里读书。瀛台上有着金碧辉煌的亭台宫殿,是清代康熙、乾隆、光绪和慈禧太后的主要活动场所。及至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瀛台明时称“南台”,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在岛上修筑大量殿宇并改为现名。瀛台岛北有石桥与岸上相连,桥南为仁曜门,门南为翔鸾阁,正殿七间,左右延楼19间。再南为涵元门,内为瀛台主体建筑涵元殿。由於岛上存在坡度,该殿北立面为单层建筑,南立面则为两层楼阁,称“蓬莱阁”。涵元殿北有配殿两座,东为庆云殿,西为景星殿;殿南两侧建筑,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藻韵楼之东有补桐书屋和随安室,乾隆时为书房,东北为待月轩。
  南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相对政治象徵的紫禁城,清帝更喜园居,顺治、康熙、乾隆诸帝均在中南海内兴建殿宇馆轩,作为避暑听政之所。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礼制在十二月从颐和园移居紫禁城时,也多在中南海内居住,仅行礼时前往紫禁城。戊戌变法失败後,慈禧太后曾将光绪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台。这座热闹一时水中岛屿日趋冷清,後来光绪皇帝死於瀛台的涵元殿中。
  勤政殿曾经是中南海的正殿,位於中海与南海之间的堤岸上,正门德昌门即南海的北门。坐北朝南,共有五开间。康熙皇帝题殿额为“勤政”。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在这里办公,处理有关变法改良的国家大事。原建筑在民国初年已被拆除,仅存地名,遗址处另外建造了一幢房子。
  怀仁堂位於丰泽园东北,原为仪銮殿旧址。仪銮殿於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慈禧太后迁入居住并在此殿召见大臣并处理政务。戊戌政变之後,慈禧太后把从事过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囚禁於瀛台,自己就在仪銮殿亲自训政,使得仪銮殿取代了紫禁城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治中心。後来仪銮殿被火灾焚毁,重建的宫殿名为佛照楼。袁世凯执政时将其更名为怀仁堂,用於办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这里举行过若干重大会议。
  万善殿位於中海东岸,明代为椒园。原名崇智殿,清顺治时改为现名,殿内供奉三世佛像。万善殿後有千圣殿,上为圆顶,殿内供奉七层千佛塔。殿额“普度慈航”。传说顺治皇帝体弱多病,加之国事缠身,遂信佛成迷,有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後经孝庄皇太后劝阻未成。兴修万善殿,是笃信佛教的顺治皇帝为他钦佩的名僧所建。顺治皇帝早逝,康熙皇帝奉母命多次到五台山朝圣,民间便有了顺治皇帝其实未死,而是到五台山出了家的传说,由此还演义出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
  水云榭位於万善殿以西,是居於水上的凉亭。在凉亭内观望水云榭四周的风景,视野宽广,云水和亭台楼榭谣相辉映。亭内石碑上镌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太液秋风”,是着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补桐书屋是太湖石上的一个小院落,院内南屋名补桐书屋,北屋名随安室。雍正年间,身为太子的乾隆就在这里读书。当时当时院中有两株老桐树,其中一株因病枯死,後又补种一株。枯死之树用其材制成四琴存在屋中。北屋的随安室之名,就是取其随遇而安的意思。
  中南海是一个大花园,绿树成荫,地面整洁得几乎一尘不染,树丛中有很多体态可人的鸟儿,甚至有丹顶鹤蓦然起飞。当鹤影掠过柳梢时,我就看到透过桃花和柳丝的粼粼水波。中南海里的建筑大多很矮小,且均是采用仿大屋顶的风格。这是为了与原先建在这里的古建筑相协调。当年建国时期中央竭力主张不要大兴土木,保持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自然风貌,这一传统至今保持着。这与隔湖相望的紫禁城的宫殿相比,不知朴实了多少。当我离开这这座花了七百年建成的皇家园林的时候,不禁再回眸深深地望了一眼。中南海,那朴素无华的中南海,那美丽动人的中南海。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