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有人遭遇危难 你会主动帮助吗?

时间:2013-08-20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退休老人珀里不慎摔倒,但无人施以援手
 
  “一人有难众人帮”。这是所有传统文化中人们遵循的一个处世之道。不过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似乎越来越远离了这个生活准则。
  近日,一位72岁的退休老人珀里(Don Powley)在市中心的火车站附近不慎摔倒,但在整个过程中无人施与援手。他在地上挣扎了很长时间,总算自己站了起来。
  当时是下午四点半左右,来往的人很多。他躺在潮湿的地上挣扎,但无一人停下伸出援手。他回忆说:“当时疼痛难忍,尤其是胳膊,痛得我几乎不能动弹,差点呕吐了。”
  第二天做的爱克斯射线证实他的右肩骨折。
  他说:“那里一定有人看见了我。我在想,“他们在想什麽?(难道是)有一个老家伙跌倒了?”
  他不知道自己挣扎了多久才翻到了左侧从地上爬起来,也许有好几分钟吧。他说,那真是有点“没把握”,最终总算是站了起来,坐上公交车,离开了那个地方。

  其他例子

  类似的例子有不少。2007年八月在Rotorua发生了虐待女孩格拉斯(Nia Glassie)致死的案例,目击者并没有报案。今年一月在南岛达尼丁市的一个公园里,一个叫做克里(Donald Coley)的人因糖尿病发作而昏迷在公园的长椅上,因没人及时报警而死去。今年三月份,奥克兰人辛格(Alvin Singh)死在自己的车内为时五天无人问津,而他的车就停在繁忙的Puhinui路边。
  这大概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国外也不乏这种例子。在英国,着名大厨罗森(Nigella Lawson)今年六月与丈夫在伦敦一家高级餐厅用餐,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她的丈夫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施暴,掐住她的脖子,几乎让她窒息,但在场的人无一过问。更有甚者,也最令人寒心的是,在中国,一个两岁大的孩子王悦在东莞一条热闹的街上被卡车撞倒,此後又有两辆车从她身上碾过,竟无人看见,也无人救助。只是到後来,才被一个拾荒者看到,并始於援手,但八天之後还是在医院中死去。
  1964年3月纽约市发生过一起公开的强奸谋杀案。一个叫做吉诺维斯(Katherine Susan Genovese)的女孩在自己居住的公寓大楼旁边被人野蛮强奸并刺杀,但无一人报警。纽约时报事後以煽情的标题报道了这起众目睽睽之下的罪案:“三十八人看到了谋杀,无一人报警”。
  报道称:“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有38个让人尊敬的、守法的公民在皇后区看着杀人犯在Kew花园里偷偷地接近并谋杀了一个女性,而且是发动了三轮攻击。”
  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心理学家後来创造了一个新词“吉诺维斯综合症”(Genovese Syndrome)和“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s)。

  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分析

  奥克兰大学心理学讲师奥斯本(Danny Osborne)在自己的课堂上以“吉诺维斯案例”作为例子向大二学生讲解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他说,我们在决定是否帮助危难者的时候,通常在心理上经历五个阶段。
  一、注意到一个问题的出现;
  二、分析这个眼前的问题;
  三、决定为这个问题承担责任;
  四、决定采取行动;
  五、跟踪下去并提供帮助。
  没有通过第一个阶段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太忙,不能分散注意力,因此没有看到危难中的人。奥斯本说,1960年代中後期的研究发现,相比那些赶不上趟的,或没有时间压力的人而言,匆忙中的人们远远不太可能注意到街上的乞丐。
  不过,“吉诺维斯综合症”只有到了第三阶段才能起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当周围有其它人的时候,我们帮助别人的意愿会降低。
  奥斯本说:“社交场景能够决定人们对一个事件的反应。”在热闹的地方,如周一下午在奥市中心火车终点站,很多人在走动,但他们为什麽不伸出援手呢?
  他说:“可以有把握地说,很多人会这样认为:会有他人去帮助的。”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散定律”。
  如果有人决定采取行动去帮助他人,那就到了第四阶段。这时,人们会自觉地做一个掂量,这样做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会权衡提供帮助的优缺点。如果提供帮助,可能会因自己帮助了别人而感觉良好;但如果提供帮助,也有可能发生约会迟到的问题。而且,如果对方根本不需要帮助,你会感到很尴尬。”
  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能够克服所有这些障碍,进入第五个阶段,也就是毅然决定上前帮助别人。
  奥斯本说,了解就是力量,了解了这五个阶段之後,我们更容易对别人伸出援手。
  那麽,我们是否会认为,在想法上,而不是在实际行动上,我们更愿意帮助别人呢?奥斯本认为肯定是这样的。他说:“我认为,结果我们总是低估了这种局面的影响力。这并不是说似乎你会认为,不帮助别人的人就不是好人,而实际情况仅仅是,那种局面对人们的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致使我们所做的事情与我们的想法南辕北辙。”

  旁观者效应的一个真实例子

  几年前救世军联络发言人霍伊尔(Jon Hoyle)坐在奥克兰“冬园”(Wintergardens)中,专心地阅读一份报纸。突然,他听到了辟辟啪啪的声音。抬头一看,一个小孩正在水中挣扎。
  他回忆说:“(水池)底下淤泥很多,她站不住面朝下滑倒了,双手在扑腾。大约有八个人站在周围看着她,距离不超过五米,只是伸手之劳,但没有人这麽做。”
  “她的手在水面上拍打,挣扎着要站起来。实际上,在我抬头看到她之前,听到这个声音已经有一会了。”
  霍伊尔简直不敢相信。他走过去把她拉了上来。女孩的母亲显然很尴尬,也受到了惊吓。她抓住孩子的手,愤然离去。这件事证明,有时做一件正确的事,并不会赢得任何赞誉。
  用旁观者效应来看待这件事,他认为这并没有什麽大不了的,他也不想引起他人的注意。他说:“并没有很多人在看我。只是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想法,那些对面的人看到我可能会想:“看那个愚蠢的老杂种”。我感到无地自容。”
  无疑,这只是一个大城市中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一个身为女儿的女孩来说,发现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你那可爱的老爸值得付出这种努力时,这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媒体所做的试验

  为了证明旁观者效应,“周日先驱报”上周做过一次现场试验,看看奥克兰人是否会在公共场所帮助一个危难中的人,同时也要检验一下,穿着不同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上周四上午十点半,演员菲舍(Sandra Fisher),穿着高档的衣服,躺在市中心广场的一个长椅上,闭上眼睛,身体僵直,做出痛苦的姿势。她在那儿躺了大约两分钟的时间。期间,有五个人路过她的身边,其中包括一个对夫妇,他们只是关切地看了看她。正在这时,另一个人停了下来,问她是不是不舒服。旁观的那对夫妇这时说:“哦,谢天谢地。”终於有人决定提供帮助了。
  提供帮助的人是奥克兰市议会的一名计划协调人。她对记者说,她当时犹豫了一下,但看到菲舍有痛苦,需要帮助。於是她决定,“咱来问问看(到底是怎麽回事)。”她以前曾经见过别人癫痫发作,知道这时应该采取果断行动。
  之後记者又做了一个试验,就是让菲舍穿上破旧的衣服,蒙头垢面,在11点半的时候躺在同样一个位置,结果却大相迳庭。
  这一次,她躺在那里一动不动,闭着眼睛,看上去奄奄一息。她在那里躺了足足十分钟,才获得了帮助。期间,她的附近有一家人在玩耍,另有一对夫妇坐在长椅上喝着咖啡。整个过程中有13个人从她身边走了过去。其中有几个人着实认真地朝她看了看,相互邹了邹眉头,表现出关切的样子,但并没有人施与援手。另有两个玩滑板的人,曾经几度滑到她的附近。後来他们说,以为她在太阳下休息呢。
  救助最终到来了,但不是好心肠的人,而是警方。但实际上并没有人报警,而是一个在中央监控中心的人工作人员,发现了这个情况,然後通知了警方。
  菲舍说,此次经历让她体会到了没有价值的感觉。
  “人们是这样地以貌取人,我觉得真的是、真的是很伤心。如果是真实的情况,我可能早就死掉了,没人在乎。这让我害怕。”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