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同性婚姻法》时机是否成熟?John Key的同性恋言

时间:2012-11-08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总理被指“口不择言”

  平心而论,作为纽西兰第一号公众人物,总理John Key迄今的4年任期内在小节方面并没有多少“出糗”的记录。去年10月世界盃橄榄球决赛後,心情激动的John Key在全球亿万球迷面前,与全黑队队长Richie McCaw及国际橄榄球联合会会长Bernard Lapasset上演了“三人握手”的尴尬一幕,不过这算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尴尬局面。不知道是为了显示其“平民性”、“幽默感”,还是任职总理时间长了有些“油”了,上周五Key的一句似乎不经意的玩笑使他饱受攻击----在那天的电台采访中,他开玩笑地揶揄节目主持人的红上衣:“你穿这件衣服绝对不体面,看上去像一个中右团体的领导人,可你穿的又是红色(注:红色是工党的代表色)。”在之後的采访中,他仍然“放不下”对方的红上衣,称这件衣服具有“gay(同性恋)”品味。
  《同性恋婚姻法案》正在国会进行讨论,Key的言论无疑会被“上纲上线”地视为拿同性恋开玩笑,带有歧视性。在本周一内阁会议後的新闻发布会上,John Key极力否认自己反对同性恋,并表示自己曾投票赞成《同性婚姻法案》,他说自己用“gay”这个词是想表达“weird(怪异)”的意思。Key说这个“潮词”是从孩子们那里学来的,并没有反对同性恋,Key承认这个词用得不恰当,不过他说:“很多人都用这个词,年轻人成天说,我不认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感到被冒犯,如果有的话我为此道歉。”
  Key的说法也激起了教师们的抗议,他们认为一国的领导人这样“活学活用”,他们今後该如何去教育孩子们?
  “gay”在词典里虽然有其它意思,但是显然Key虽然是为了表达“怪异”的意思而用了“gay”,但他明白人们提到“gay”这个词就是指同性恋,现在他将两者划上了等号----虽然社会已经开明到要通过立法来承认同性恋婚姻,但是在大多数人的思想深处,是否仍然觉得这是一种“怪异”的行为呢?

  《同性婚姻法案》与你无关?

  从2005年起,Civil Union(民事结合)开始在纽西兰合法化,也许有人认为从“Union(结合)”上升到“Marriage”(婚姻)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但这样的看法也许过於肤浅了。《同性婚姻法案》通过後势必影响到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以及整个社会未来的状态,这也是为什麽很多团体,例如宗教团体在不遗余力地反对此法案通过的原因。
  有些人认为:反正我不是同性恋,该法案与我“井水不犯河水”,对我能有什麽影响呢?
  从法律层面说,一旦该法案通过,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可能很快接触到那些同性恋题材的教材,在这些教材里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一样被视为正常状态。没有哪所学校甚至幼教机构可以拒绝这样的内容,否则被视为违法;而如果教育机构没有将涉及两种婚姻的内容并列,也可被视为歧视而受到追究;如果你作为家长表示抗议,对不起,你也违法了法律。我们可以设想,该法案通过後,你将不能再对同性婚姻发表任何看法(即使在教堂里),今天的争论届时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并受到指控。
  《同性婚姻法案》一旦通过,同性家庭收养孩子将同时合法,并且能与异性家庭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收养权。

  同性恋是“先天注定”
  还是“後天选择”

  有人支持同性婚姻是基於其“生而如此”,无法改变;很多家长会因此而认为“我的孩子接触同性恋不会改变他(她)的性取向,事实是否如此呢?
  媒体常常爆出一些真实的故事:有些人大半辈子都是异性恋,可是有朝一日“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同性恋者----纽西兰就有不少这样的着名例子----这些人从异性关系转向同性关系与其说是天生的结果,其实不如说是自己的选择。
  性问题方面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社会沉浸在接受同性恋的氛围中,会有更多的人去尝试这种方式,其结果是出现更多同性恋人群;同样如果学校里教授更多的有关同性恋关系的知识,更多的孩子会丧失他们本来的反对同性恋关系的立场----不过很多纽西兰父母并不认可这一点,他们坚持认为:“你不可能改变性倾向。”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性学研究中心同性恋心理学家John De Cecco医生说:“性倾向可以改变。”他的一个研究对像“D”在27岁遇到一名同性恋男子前,所有的心理、行为甚至梦境都显示他是一名异性恋者,但在此4年後,他已经成为一名彻底的同性恋者。
  很多人相信同性恋是源於基因遗传,但是自然选择法则告诉我们,自然界会淘汰那些影响自身繁衍的基因,而科学家希望找出同性恋基因的努力也一直没有成功,这意味着无法从科学方面证明同性恋者“生而如此”。
  如果“同性相吸”不是源於基因,那麽又出於何种因素呢,古希腊罗马时代,在妻子外蓄养同性情人是一种风尚,而当时的同性恋几乎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现象”,这是文化的因素;而现代科技带来的“环境荷尔蒙”也被视为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化学物质包括来自超市食品和塑料包装中的雌激素、人类使用诸如避孕药品後排入自然界的雌激素,事实上有些动物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後也开始表现出一些同性恋倾向;中国生物研究院的实验表明,现在社会中人们不断出现的忧郁症候可能也是导致性取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同性家庭对孩子影响几何?

  如相关研究所示,如果人们的性取向能够被改变,那麽曝露在同性恋文化中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同性恋行为,由此可见,同性婚姻合法以後,会有更多的孩子可能成长为双性恋或者同性恋。
  事实上,研究显示来自同性家庭的孩子更可能尝试同性恋,1999年一项研究发现,由女同性恋养大的孩子中,有15%後来有同性关系,而研究对像中由异性恋家长养大的孩子中这个比例为零。
  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女同性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後将自己定位为同性恋、双性恋或者没有性兴趣者的机会要高出50%以上;在自杀率方面,来自女同性家庭的孩子的自杀率是12%,而来自异性家庭孩子的自杀率为5%;在儿童受到性侵的比例上,前者与後者之比是23%比2%;在长大後领取社会福利的比例上,前後者相比为69%比17%。
  美国德州大学社会学教授Mark Regnerus主持了上述的研究,他说:“我们调查对比了抚养孩子的40个因素,在女同性恋家庭中,有24个因素是负面的,在男同性恋家庭中,有19个因素是负面的。那种认为对孩子没有多少影响的观点必须摒弃了。”
  有关同性恋问题的争论始於19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社会舆论就以进步、开明的名义来要求人们接受同性恋,并取得“民事结合”这样的进展,同性恋群体继而要求取得平等的婚姻权。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代表右翼保守势力的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坚持的是反对同性婚姻的权利,而代表左翼开明势力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则支持同性婚姻。
  今年早些时候,当“大哥大”奥巴马总统表态支持同性婚姻後,包括John Key在内的“小兄弟”们也纷纷表示支持,但是从Key最近涉入的“gay”风波来看,包括总理之内的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准备好接受同性恋这样一种状态----当然这可以成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团体的一个很好的理由:只有通过法律的保障才能使人们逐步接受这一社会现象。然而,包括John Key在内的121名议员的“良心投票”是否就有权改变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婚姻定义,这倒是John Key这次的“用词不当”风波带来的一点启示。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