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潮流速报(新西兰特产网) www.XinXiLan.Tech 用心提供新西兰的各种资讯,想要我们帮您找什么,点这里告诉我们!

新西兰特产:旅游景点,移民+留学,新西兰蜂蜜,奶粉,红酒和保健品

当前位置: 新西兰特产 > 新闻 >

新西兰MIT:科学与艺术融合&超级另類的校园文化

时间:2012-05-12 00:00来源:新西兰 先驱报 作者:New Zealand 点击: N


麻省理工学院的标誌性建筑「大穹顶」


MIT校园中喝醉酒的建筑群Stata Center

  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蜿蜒、优雅地穿越大波士顿地区,北岸就是与波士顿市(Boston)一水之隔的剑桥市(Cambridge)。史上8百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剑桥市的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哈佛大学一共培养出了其中的六分之一;很多科学家相信,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无法超越的记录。以MIT和哈佛大学领衔的百所大学,造就了大波士顿地区成为全球学术、科技和医疗的重镇。
  我连续四年陪学生们走访美国的顶尖大学,学生和家长们经常问及MIT、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史丹福等名校的排名顺序。以MIT在国防科技、机电发明、电脑科技创新、生技研发、学术创见等诸多方面对人类歷史、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对这样一所成就惊人的大学做排名似乎是画蛇添足之举。经歷了几年的MIT校园导览,自己也对MIT的沿革与发展做了许多功课,愿藉区区专栏与朋友们一起来分享MIT校园文化中展现的自由与聪慧。
  1861年1月,MIT的创办人Williams Rogers召开了第一次的创校筹备会议,这一年美国开始打内战。1873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MIT又得与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科学实验室」竞争经费;即使面临着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窘境,MIT始终拒绝哈佛大学的合併意图。MIT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长大,虽然是磕磕绊绊地坚持发展,下列科技突破或创新思维不过是MIT师生或校友眾多傲人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以太网(Ethernet)、宇宙膨胀理论、控制论、全球定位系统GPS、德州仪器、一次性刮鬍刀、乐高玩具中的MindStorms系列、人造皮肤、Quarks存在的证据、传真机、第一款电脑游戏(太空游戏)、人类基因图谱、声音识别系统、万维网(The World Wide Web─www)‥‥‥。
  MIT的校园风格展现了十足的现代科技感,号称Top 1地标的大穹顶(Great Dome,Building 10)取经於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内部的圆厅、雄伟的希腊式廊柱、囊括天宇气势的罗马式圆顶为其主要特色,这也是整个MIT校园裡难得一见且较具古典、严肃气息的建筑。MIT有许多爱搞笑、点子多、创意无限的天才学生,曾经有学生在一夜之间,把一辆实物大小、製作精良的警车模型放在大穹顶建筑的圆顶上,校方不得不派出直升机把它给弄下来。
  有人说,MIT始终保持着小飞侠般的天真、快乐和好奇,走在MIT的校园裡,令人觉得这种说法贴切极了。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是一个科技感中带着俏皮的建筑群,看上去像是一群喝得烂醉的机器人正疯狂地跳着街舞,其东倒西歪的墙面更像是地震后待拆毁的危楼。这是建筑师Frank Gehry在2004年完成的经典作品,从外观到内部的空间设计都展现了向传统挑战的概念。内部挑高的天花板造成了空间整合或延伸的效应,似乎在呼唤科学家们走出自己的实验室,让不同领域、不同思维、不同视角的人一起聊聊天,以激盪出更多、更新的灵感。这个MIT的新兴地标具有研究室、实验室、演讲厅和餐厅等多功能用途。
  欣赏建筑物是漫步在MIT校园内非常有趣的享受。滚圆的教堂(Chapel,Building W15)是名建筑师Eero Saarinen的代表作。大礼堂(Kresge Auditorium,Building W16)採流线型圆顶,以大片玻璃帷幕做外墙,阳光照耀下的非凡造型让人想起了外星人ET。学生宿舍Simon Hall(Building W79)是建筑师Steven Holl的作品,裡头有350间学生房,整栋楼共有5538个小窗户,平均每一间房有多少窗子?学生每天拉窗帘得花上多少时间?建筑师跟功课压力超重的学生们开了一个不好玩的玩笑!这栋楼外观上满布洞洞(窗户),学生们戏称为「海绵大楼」,也自嘲过的是「海绵式生活」,学习再忙,总得像挤海绵一样──「拼命挤,总是能挤出时间来!」它也象徵着MIT学生好像海绵一般不停地吸收知识的劲头。
  世界知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於1940年获得MIT的建筑学士学位,他有四栋建筑坐落在MIT校园中。校园裡还有毕卡索、Henry Moore、Sarah Sze等雕塑名家的公共艺术作品。喜欢机器人的学生,MIT博物馆是一个不能错过的场馆,最受欢迎的镇馆之宝Kismet,它是MIT所研发的史上第一个能与人互动的机器人,它可以侦测人的表情,也能依据情况展现适当的表情。
  走进MIT的大穹顶的圆厅,一条长251.46公尺的长廊从这裡开始。为了因应冬天的严寒,MIT中央校区从1号楼到10号楼以长廊连接贯穿,以方便师生来往穿梭。长廊深远,被称为「无尽的长廊」(Infinity Corridor),也象徵着莘莘学子在MIT学习的艰辛过程。成为MIT的学生,大家彷彿进了压力锅。可别以为MIT的学生是书呆子!他们的知识面、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绝对堪称世界一流,他们得学会如何管理压力、学习读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学习如何团队合作,还要学会在压力锅中让想像力自由驰骋。
  1939年毕业於MIT的费曼(Richard Feynman)写了一本自传”You are not joking,Mr.Feynman”,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别闹了,费曼先生!》当年他去巴西讲学时,当着巴西教育部长的面批评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甚麼都不懂!」他的特立独行是MIT人的代表模式之一。
  对MIT的教育和校园文化做了一番巡礼,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检视一下当今教育的迷失与迷思。

  (为方便阅读者上网搜索进一步的资料,许多建筑和人名附註英文原名)
(责任编辑:新西兰 XinXiLan)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